摘要:這個冬天,對于我們來說,尤其令人難過。韓國25歲的明星雪莉、具荷拉因抑郁癥先后自殺離世。
這個冬天,對于我們來說,尤其令人難過。韓國25歲的明星雪莉、具荷拉因抑郁癥先后自殺離世。
給我們一個措手不及,彷佛昨天她們還甜美的和大家說問好,今天就離開了這個世界。
身邊的人也好,那些看似光鮮亮麗的明星也好,越來越多的人都被這個無形的“惡魔”纏了身。有普通的抑郁癥,還有產后抑郁癥這樣的字眼,越來越多的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揮之不去。
芒果TV熱播的綜藝節目《妻子的浪漫旅行》中,幾位明星媽媽就談到了產后抑郁這個話題。
一向樂觀示人、大大咧咧的靚靚袁詠儀坦言自己在生產之后一直待在家里,常常會因為一點小事就心情不好,患上了產后憂郁癥。
不僅僅是明星,還有很多普普通通的人們。
2018年6月27日,長沙一位31歲的媽媽,從26樓墜落身亡。僅留下兩個年幼的孩子,大的8歲,小的才1歲多;
2018年7月4日,又一位38歲的媽媽抱著只有7個月的女兒,從24樓一躍而下,當場死亡;
2019年07月19日,內蒙古產婦生娃七天后殺死丈夫;
而這些事件的起因,竟然都是產后抑郁。
據統計,我國產后抑郁患病率為1.1%~52.1%,平均為14.7%。而產后抑郁導致的自殺死亡率更是高達15%—25%。也就是說,平均不到7位產婦中,就有1位患有產后抑郁。
還有我們的“哥哥”張國榮,也因罹患抑郁癥,久辭人世。據媒體報道說,他在留給這個世界最后的只言片語里,寫下的第一個詞就是“Depression”。
抑郁癥究竟是什么?為什么如此可怕?
抑郁癥又稱抑郁障礙,以顯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為主要臨床特征,是心境障礙的主要類型。
臨床可見心境低落與其處境不相稱,情緒的消沉可以從悶悶不樂到悲痛欲絕,自卑抑郁,甚至悲觀厭世,可有自殺企圖或行為。
據世界衛生組織(WHO)披露數據顯示,全球約有3.5億抑郁癥患者,近十年來患者增速約18%。也就是說,每25個人當中,就有1個是抑郁癥患者。
這樣的數據,著實令人震驚!!!
在我國,目前根據估算,目前為止中國泛抑郁人數逾9500萬,約有5400萬人確診抑郁癥,發病率大約為4%,而在一二線城市這一數字更是上升到了10%~15%左右,已與發達國家統計結果相近。
自殺,已經成為中國15歲到34歲的青壯年人群的首位死因,而在這些自殺的人群中,患抑郁癥的占了60%~70%。
世界衛生組織預測:到2020年,它將成為僅次于心臟病的人類第2大疾病。然而,抑郁癥患者的實際就診概率,不超過1/3。即便治愈,復發率也高達75%~80%。
由于現在我國心理教育還沒有普及,很多家長和老師對抑郁癥的認識不夠,很多患者也沒有認識到自己患病并及時就醫,導致自殺率一直居高不下。
這也成為國際醫學研究上亟待攻克的難題,而現在,有一位歸國女醫生,對于抑郁癥的研究取得突破性的成果。她就是浙江大學醫學院教授胡海嵐。
她致力于研究情緒與社會行為的分子與神經環路機制,在情緒的神經編碼、抑郁癥發生的分子機制、以及社會等級的神經基礎等方向,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1973年出生在浙江省東陽市的胡海嵐,今年剛剛47歲,她曾是第12屆IBRO-Kemali國際獎的獲得者,這是該獎自1998年設立以來首次頒發給歐洲和北美洲以外的科學家,因此她也被稱為“亞洲第一人”。
評獎委員會表示:此獎為表彰胡海嵐教授在"情緒和情感行為的神經生物學基本機制"這一腦科學前沿領域,所取得的令人敬佩的成就。
這這個獎項是1998年國際腦研究組織-凱默理(IBRO-Kemali)基金會設立的。旨在表彰全世界基礎與臨床神經科學領域做出杰出貢獻的45歲以下科學家,每兩年才能評選出一位。
有些人可能會問,她是憑借什么研究成果獲得這項大獎的呢?原來她的科研成果,為全球3.5億抑郁癥患者帶來了希望和福音。
胡海嵐2009年回國后,2012、2014兩次獲得中國科學院優秀導師獎,2012年獲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2013年獲明治生命科學杰出獎。實驗室致力于研究情緒與社會行為的分子與神經環路機制。
在情緒影響學習記憶的分子機制(Cell,2007)、情緒效價的神經編碼(Nature Neuroscience,2014)、抑郁癥發生的核心分子機制(Science,2013),以及社會等級的神經環路基礎(Science,2011)等方向,取得了既有理論意義又有潛在應用價值的系統性原創成果。
2015年,胡海嵐教授應邀《細胞》雜志子刊《神經科學動態》雜志寫綜述,當時的封面就是胡海嵐實驗室的主角——小鼠。
正是因為她取得了具有創紀錄的科研成果,才能獲得此項大獎。
她不僅僅顏值高,對于學習,她有著獨特的韌勁,她對知識和真理的渴求遠遠高于常人。
胡海嵐從學生時代起不僅是“學霸”,從小她就是全年級數學最好的女生,到了高中,她斬獲全國物理奧林匹克競賽一等獎,高三被提前保送北京大學生物系,從此和北大結緣。
后來,胡海嵐進入北京大學生物系學習,她在北大求學時,學習成績一直都拔尖。從北大畢業,獲得生物化學和分子生物學專業學士后,她又前往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繼續深造。
2002年,獲得該校的神經生物學方向博士學位;
2003年到2008年期間,她先是在美國弗吉尼亞大學Julius Zhu博士的實驗室工作一年,之后又在冷泉港實驗室Roberto Malinow博士的實驗室進行博士后研究工作。
曾經有朋友問胡海嵐,生物系畢業以后干什么,她笑嘻嘻地回答:“要么研究細胞搞科研,要么進醬油廠造醬油。”
在美國學習工作了那么久之后,大家原以為她會留在國外發展,沒想到在2008年時,她毅然決然地舍棄美國優厚的待遇回到祖國,選擇歸國效力。
回國后,她先是進入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工作,擔任神經環路與行為可塑性研究組組長。
2015年時,加入浙江大學,成為浙江大學醫學院教授,高級研究員,博士生導師,神經科學中心執行主任。
她還曾主持中國科學院“百人計劃”、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等多個項目,還作為骨干參加了科技部973重大科學問題導向項目研究等科研工作。
神經生物學是研究腦的科學。在胡海嵐看來,大腦是自然界最神秘最復雜的結構之一。21世紀是生物學的世紀,更是腦科學的世紀。這個領域不僅有太多的挑戰,更有太多的未知。
她和團隊致力于人的情緒神經編碼、抑郁癥發生的分子機制、以及社會等級的神經基礎等方向研究。胡海嵐團隊的研究,被認為解決了“世界性難題”,推動了人類抗抑郁藥研發步伐。
眾所周知,抑郁癥是最嚴重的精神疾病之一,據了解,抗抑郁藥物的銷售額每年以百億美金計,但即使如此,傳統抗抑郁藥物起效均緩慢。
而這位北大“女神”的科研成果讓全球3.5億抑郁癥患者看到了曙光,讓人對她的敬佩更上一層樓。
她在國外學有所成以后,能夠舍棄豐厚的待遇,毅然回到祖國的懷抱。我們也相信,胡海嵐和她的團隊會有更重大的研究成果,早日治療抑郁癥的“殺手”。
韓國研究機構SNE Research發布全球動力電池最新統計報告,今年前兩個月,全球動力電池裝車總量...
云南省近日出臺政策,為咖啡產業提供資金支持。該政策面向從事咖啡種植、生產加工及標志管理的企業、合作社...
近日,農業農村部發布新一批非主要農作物品種登記公告,推出特色品種1254個,同時撤銷“仿種子”問題品...
投資家網(www.51baobao.cn)是國內領先的資本與產業創新綜合服務平臺。為活躍于中國市場的VC/PE、上市公司、創業企業、地方政府等提供專業的第三方信息服務,包括行業媒體、智庫服務、會議服務及生態服務。長按右側二維碼添加"投資哥"可與小編深入交流,并可加入微信群參與官方活動,趕快行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