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年這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使全球經濟遭受重創,形勢嚴峻,包括我國科技孵化在內的一大批行業困境重重、備受煎熬,因此從中央到地方,社會各界都在想辦法、找出路,爭取全面復工復產。
前不久,筆者文章《疫情之后,科技孵化將迎來“加速器”時代》(以下簡稱“上文”)發表后,數百家平臺轉載,全網總閱讀量500萬以上,這讓人萬萬沒想到,但也讓人深思,難道全國上下真對“加速器時代”翹首以盼、萬眾期待?在此筆者深入探討背后的原因。
我國科技企業加速器太少
今年這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使全球經濟遭受重創,形勢嚴峻,包括我國科技孵化在內的一大批行業困境重重、備受煎熬,因此從中央到地方,社會各界都在想辦法、找出路,爭取全面復工復產。
在上文中,我主要講到中國孵化器行業33年來,一直沒找到好的商業模式,大都在做“二房東”,因此在疫情面前“雪上加霜”。究其原因,是這些孵化器只承擔“普通保姆”的角色,沒有深度幫扶企業快速成長的核心能力,而做到這點必須具備豐富的行業經驗、深厚的產學研資源和較強的投融資能力,這恰恰是大部分孵化器運營者所欠缺的,因為具備這些能力一般要在某個行業深耕10年以上。要改變這種現狀,必須大力發展中國特色的科技企業加速器。
據國家有關部門2018年公布的數據,按照科技產業化載體順序,“眾創空間-孵化器-加速器-產業園區”的數量分別是5739家、4069家、500多家和2543家,由此可見,處于孵化前段的眾創空間和孵化器數量最多,產業化后端的園區數量也不少,而在發展過程中起到關鍵作用的加速器則數量偏少。為了更好地研究我國加速器的發展,筆者對以美國YC為主流的國外加速器進行了深入研究。
YC模式在中國為何難以復制?作為全球領先的美國YC加速器,2005年成立至今,完成了上千家創業公司孵化,培育了數十家獨角獸公司,自身估值高達200億美元。仔細研究,其成功原因可歸于以下幾點:
第一,海選模式。最初以50:1選“好苗子”,后來隨著知名度提高,發展到100:1,甚至幾百個項目中挑一個。
第二,“投資+服務”換股權。通過投入少量資金、提供免費工位,以及高價值的創業輔導來換取被孵化項目的少量股權。
第三,重視“投后管理”。YC合伙人大多是創業成功者,對發展戰略、產品體驗及營銷策略等都能提供專業輔導,大大提高了創業成功的概率。
第四,投融資能力強。他們既能自己出錢,也能幫助大部分創業者獲得融資,從而也為自身順利退出“鋪平道路”。
第五,美國有大量天使投資人。《喬布斯法案》的推動實施,讓天使投資人隊伍從幾十萬級躍升到幾百萬級,YC振臂一呼,應者云集。
在過去10年,中國有志者紛紛試水將YC模式本土化,但都以大張旗鼓開業,不久便偃旗息鼓或轉戰沙場收尾。YC模式在中國為何折戟沉沙?根據暢銷書《唯核不破》作者呂良澤分析,一是中國是一個安土重遷的國度,創業者離開老地方有太多羈絆,很難脫身,主辦方吸引力可能不夠,外地好項目很難下決心去另一個地方去發展。二是當他們開展YC式孵化后,發現國內天使投資人太少,雖然中國存在大量高凈值人群,但他們仍習慣投資樓市或買理財產品,思維保守,缺少天使投資的文化氛圍,因而很難找到早期投資。三是美國擁有非常通暢的創業項目退出通道,如納斯達克,另外每年有少則幾千、多則上萬次的大企業并購小企業的機會,國內直到2019年7月才推出對標納斯達克的科創板。此外,企業并購也沒有成為中國大中型企業的戰略習慣。
筆者就國內外加速器發展狀況,也曾請教過科技部有關專家,得到回復“我國一些地方在推動科技企業加速器,但對加速器的內涵、范圍各有不同看法,與國外提法也不同”。既然世界領先加速器模式在中國難以復制,國內又鮮有全國布局的成功案例,難道我們就不能創造出一套中國特色的科技加速器模式?
中科加速器“十贏”模式及時“出鞘”
1994年筆者大學畢業后,歷經央企和兩家民營科技企業高管等20余年的磨礪,一直在科技成果轉化的道路上不斷積累和持續探索,先后總結出《科技成果轉化的“三段論”》《科技風險投資的“魚肚理論”》等科技產業化的方法論,并且都提到加速器是科技型中小企業成長的必經之路和風險投資收益最大化的重要保障。
2015年,硅谷創投教父彼得·蒂爾出版風靡全球的《從0到1》一書,2016年筆者將其延伸,加上“從1到10”和“從10到100”兩段,引申為《科技成果轉化的“三段論”》,也可看作一個高新技術企業成長的三個階段,如下所示:
中科加速器“十贏”模式解析
第一階段,“從0到1”,即從研究科技成果,試制出樣品,在眾創空間或孵化器里創立公司進行孵化,小批量生產后開始走向市場,經過幾年摸爬滾打,最終成活下來并拿到國家高新技術企業認證,利潤達到十萬級,筆者認為達到“1”。
第二階段,“從1到10”,即上述“好苗子”入駐經驗豐富、資源廣闊和資金雄厚的“科技加速器”,通過自身努力和加速器助推,有些苗子幾年內利潤就能達到千萬級,筆者認為達到“10”。
第三階段,“從10到100”,公司利潤達到千萬級時,會吸引全行業目光,融資相對容易,被上市公司并購的可能性也很大,或在資本的推動下繼續做大做強。筆者認為這樣的成果轉化非常成功,即達到“100”。
從以上分析,三個階段的企業數量是逐漸遞減的,最終達到“100”的只有鳳毛麟角,百里挑一。
假如風險投資分別投這三個階段,可以看到,“0到1”正是“九死一生”的早期創業階段,成功概率非常低,但投資成功后,收益倍數會很高,因此投資總體收益不高,就像“魚尾”;“10到100”階段成功可能性較大,但競爭激烈,需要大量資金,收益倍數不高,投資總體收益就像“魚頭”,目前大部分風險投資集中在這段,市場成熟,一片“紅海”;而“1到10”階段在加速器的鼎力支持下,既比第一階段成功率高得多,又不需要后一階段的大量資金,總體投資性價比最高,即為“魚肚”,一片“藍海”。以上即是筆者提出的《科技風險投資的“魚肚理論”》。
結合這些年在科技產業化過程中積累的經驗、資源和投融資能力等優勢,2013年筆者創辦了科技加速器——北京高精尖科技開發院,專門從事“1到10”階段企業培育,又接觸到大量生動案例,見證一些企業成長過程的溝溝坎坎,一路走來十分不易,有成功的,但更多以失敗告終,在這一基礎上,總結出了《科技型企業成長“十步法”》。
該文章發表后,受到全國各地邀請,做過100多場報告,傳授經驗,幫扶了一大批中小微企業跨越“死亡谷”,其中北京科技企業創始人沈鳳武博士聽后寫下深刻感悟“早聽汪院長講課,少走五年彎路”;中國千人計劃專家、英國謝菲爾德大學教授、美國上市公司RUNPLAN創始人張杰博士聽后則贊譽“北京高精尖科技開發院是科技型創業企業的‘核動力’”。
但筆者深感個人能力還是勢單力薄,國家需要大量像我們這樣的加速器,才會使一大批科創企業發展速度更快、成功概率更高、社會貢獻更大。經過反復思索,筆者開創性地提出了中國特色的“十贏”模式科技加速器,因對中國科技產業有無限憧憬,希望能夠發揚光大,遂命名為“中科加速器‘十贏’模式”,主要內容如下:服務定位方面,行業加速器,不求大,但求精,輕資產運行。參與主體方面,中科加速器作為發起人,參與者還包括上市公司及其高管、地方政府及其孵化器和上市公司所屬行業的全球“好苗子”。主要工作方面,中科加速器和上市公司和地方政府聯合成立“中科行業加速器”工作組;上市公司設立一筆加速專項基金,地方政府出資運行加速器;加速器負責全球海選“1到10”階段的“好苗子”,上市公司作為主要決策者;“好苗子”入選后,總部遷址到當地孵化器,專項基金投資,孵化器提供日常服務,加速器提供增值服務,上市公司派駐高管負責加速器日常運維并給予其優厚待遇和激勵機制,當地政府對入駐企業給予最大限度的政策和資金扶持。
受益分析方面將實現“十贏”,一是上市公司的“蓄水池”。上市公司經常通過并購,增強核心競爭力,做大做強,滿足股民期待,因此市值上揚,形成良性循環。但每次數額巨大,因此風險也大,不如提前3年布局,把部分并購分流到培育優質“小苗子”,這樣磨合時間長、投資小、受益大,因此這可比作上市公司的“蓄水池”。
二是成功高管的“第二春”。跟隨上市公司創始人一起創業的合伙人,大多財務自由,待遇優厚,但已不再年輕,事業也遇到了“天花板”,外出創業動力不足,體力也不如當年。而這類高管往往在經驗、資源及資本等方面有豐富的積淀,正是加速器運營需要的高端人才,如果派來運營加速器,相當于在公司平臺上二次創業,發揮優勢,培育優質好苗子,“小苗子”們也遇到伯樂,優勢互補,創業成功概率大大增強,上市公司高管也迎來事業的“第二春”。
三是地方招商的“新法寶”。地方政府大力發展經濟,招商引資是重要手段,但從這些年各地招商引資措施來看,還是老思路、老辦法,比拼稅收減免、土地優惠及財政支持等,競爭一片“紅海”,招來的也多是“10到100”階段的企業,雖然對當地經濟發展能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但也需要付出巨大代價。“招才引智”也是近年來地方經濟發展的重要手段,即通過各種優惠政策和財政資金扶持,吸引一批高端領軍人才前去當地創新創業,推動當地經濟轉型,但這正是九死一生的“0到1”早期創業階段,成功概率低,某些項目會成功,但大部分可能無疾而終,地方投入大量的資金很多會"竹籃打水一場空"。中科加速器將引導地方政府把招商引資的部分轉移到第二階段,即“1到10”階段,這一階段既無第一階段的高風險,也無第三階段的大投入,綜合效益來看,即招商引資的“魚肚”階段,既能提高科技實力,也能提高經濟效益,因此可看成地方招商引資的“新法寶”。
四是“雙創”成果的“倍增器”。自2014年9月,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出席夏季達沃斯開幕式并發表特別致辭,提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以來,“雙創”熱潮席卷全國,眾創空間和孵化器如雨后春筍般發展,但這大都是孵化企業的“0到1”階段,正如前面數據提到,缺少服務“1到10”階段的加速器來接棒,大力發展具備“經驗、資源和資本”三大要素的科技加速器,才能為“1到10”階段的創業企業提供高水平的精心服務,提升孵化質量,加速一大批優質高新技術企業快速成長,提高創業成功概率,因此可看成“雙創”成果的“倍增器”。
五是創業企業的“保險箱”。創業企業被選中后,即得到資本注入,在創業艱辛的過程中,又有資深創業導師陪伴身邊,進行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的關鍵性幫助,同時當地政府還為之提供良好的營商氛圍,因此將會吸引大批VC的關注,創業成功的系數大大提高,相當于進了“保險箱”。
六是創企員工的“定心丸”。創業企業被上市公司選中后,創業公司有能力員工將獲得個人發展空間與實實在在的可觀經濟收益,員工心態較之前會大不一樣,看到企業光明前景,更加安心努力工作,把個人前途和公司命運緊緊捆綁在一起,努力爭取公司原始股或期權,這樣就給創業企業員工吃了顆“定心丸”。
七是科技投資的“風向標”。全球行業“好苗子”選來后,加速器為這些優質企業搭建一個展現自身實力的舞臺,也意味著風險投資公司不用再去全球范圍內海選,為風投公司省去了繁雜的過程,因此風投機構風險減小,贏利機會增大,必定會成為他們的風向標。
八是孵化機構的“好伙伴”。由于當下疫情原因,孵化器場地不少空出,經營壓力增大,加速器和當地孵化器不是競爭關系,而是合作關系。中科加速器在全球海選的“好苗子”入駐當地孵化器,他們提供基礎服務,中科加速器提供增值服務,這樣通過招攬創業企業入駐,幫助孵化器實現場地費和服務費等增收,這一模式將大大減輕孵化器的經濟壓力。
九是其他創業服務機構的“客戶源”。為入駐企業提供基礎服務的除孵化器外,還有工商注冊、財稅服務、高企咨詢、人力資源等一大批外圍服務機構,他們深諳國家各項扶持政策,能夠幫助創業企業獲得最大限度扶持和各種資源,使企業走向良性發展的快車道。因此對創服機構而言,就是引進了一批優質客戶。
十是中科加速器的“生態圈”。按以上分析,中科加速器把上述九個方面聯絡好、協調好及服務好,前期在幾個核心城市做試點,占據區域制高點,再面向全國布局,打造中科加速器生態圈。創業公司的市場不可能只在加速器本地,在這個基礎上大家各有收獲,并迅速延伸到全國,甚至全球,最終實現共贏。
目前國內有近4000家上市公司,初步預計至少1000家上市公司有這種需求,而全國2800個縣級行政區域,不少于1000個縣有這種愿望,中科加速器力爭將1000個上市公司和1000個縣進行合理匹配。
中科加速器作為概念提出者,就是希望全國落地,網格形成后,通過內部協調,為入選企業開拓全國市場做好服務,加速“好苗子”快速成長,迎來更多與上市公司、地方政府的深入合作,進一步擴大其社會影響力,同時為地方經濟發展插上新引擎,為社會和國家創造更高的經濟效益。
海王生物深耕醫藥行業三十余年,已經形成了以醫藥流通為核心,包含醫藥研發、醫藥工業在內的三大核心業務板...
投資家網(www.51baobao.cn)是國內領先的資本與產業創新綜合服務平臺。為活躍于中國市場的VC/PE、上市公司、創業企業、地方政府等提供專業的第三方信息服務,包括行業媒體、智庫服務、會議服務及生態服務。長按右側二維碼添加"投資哥"可與小編深入交流,并可加入微信群參與官方活動,趕快行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