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花里胡哨的模式與缺乏權威、專業的產品就像是在知識內容行業裸泳的人,潮水一旦褪去就無處隱藏,而整個行業在潮水褪去后也能找到專業向上的新拐點。
花里胡哨的模式與缺乏權威、專業的產品就像是在知識內容行業裸泳的人,潮水一旦褪去就無處隱藏,而整個行業在潮水褪去后也能找到專業向上的新拐點。
出品/新摘商業評論
文/三方
這是泛知識內容最壞的時代。
互聯網滾滾向前、現代科學技術持續更迭以及智能手機的普及,讓人們陷入了信息大爆炸的困境。新聞信息的飛速增加、娛樂信息的急劇攀升、廣告信息鋪天蓋地、科技信息飛速遞增,導致海量信息魚龍混雜,使得用戶無法分辨真正有價值的信息知識。
但這也是最好的時代。
市場教育程度不斷提升讓知識不止是力量,更變成了財富。隨著國家對內容平臺管控愈發嚴格,行業愈加規范,泛知識內容表現的形式也隨著技術發展多元化,從圖文衍生出音頻、視頻、短視頻以及直播等形式,同時我國移動端網民滲透率平均已達到86%以上,網民需要被填充的碎片化時間造就了一片流金淌銀的市場。
第三方大數據機構艾瑞咨詢今天發布的《2020年中國在線知識問答行業白皮書》也顯示,2020年中國泛知識內容行業已經成長為千億級別的市場。
而根據用戶獲取知識與信息的目的性強弱,在線泛知識內容被劃分為三種類型:以搜索百科和知識問答類為主的主動型;以資訊瀏覽為主,基于一定的智能算法對用戶進行實時知識信息內容推薦的被動型,以及以知識閱讀和音視頻課堂為主的混合型。
信息爆炸下,主動搜索獲取自身所需信息的方式被越來越多人認可,比起混合型與被動型,主動型的在線問答是其中使用滲透率最高的賽道。在《白皮書》中,搜索百科與在線知識問答具有明顯更高的用戶滲透率,使用占比均超過80%。
在“知識內容付費遇冷”與“疫情的知識獲取”雙重教育下,這條此前沉寂的賽道“被迫”營業,忽然變成行業“向上的拐點”。
知識筑起防線
如果說隔離是抗疫的第一道防線,那么第二道防線得由知識信息來構建。
疫情之下,無論是國內或海外,民眾對與疫情相關的硬核知識信息需求,極速激增,一邊從社交短視頻平臺關注信息熱點,一邊在搜索平臺尋找專業答案。
在海外,用戶通過Facebook、Twitter等平臺討論的病毒來源與傳播,通過YouTube等視頻平臺上關注疫情新聞動態、個體抗疫與現場實況拍攝。甚至由于流量過大,YouTube不得不宣布用歐盟地區視頻降為標清的方式,確保網絡不崩潰。
在國內,微信、微博變成熱點討論的源地,B站、抖音等發布現場探訪、vlog來傳遞動態,傳播疫情新聞與觀點。
然而,社交平臺與視頻平臺,在疫情傳播上的局限性也因此開始凸顯。
國外謠言、陰謀論滋生于此,美國國務院某家機構研究了其他國家的數百萬條推文后得出結論:陰謀論約占Twitter對話的7%;YouTube上甚至有用戶冒充醫生或者受害者,傳遞錯誤知識。
而國內平臺調性難以提供更全面的知識性信息,社交與視頻平臺只能呈現出獨立的知識或散亂的信息點,無法持續深入地將專業知識關聯、整理并進行分析。尤其是社交屬性平臺激發用戶探討,眾多觀點影響下用戶無法形成正確的判斷。
搜索問答平臺成為用戶獲取價值、專業、真實信息的渠道。
在美國,關于“冠狀病毒清潔建議” 的搜索數量激增了 1700%,谷歌為了應對需求上線冠狀病毒信息專題網站,并擴大針對健康狀況的知識板塊,為個人以及企業提供資源。
國內對應的平臺則是百度。第三方調研機構QuestMobile的數據顯示,疫情期間,百度App的用戶規模遠超很多泛媒體平臺,日活峰值接近2.5億人次。百度知道大數據報告也顯示,2-4月疫情最嚴重的時候用戶通過百度知道提問、回答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及復工復產等相關問題,日均超1.6億人次。
“復工怎么就餐?”
“企業因疫情為租戶免租金繳增值稅嗎?”
“企業養老社保費可以緩繳多久?”
這類問題比比皆是。
疫情的刺激,讓人們提升了知識性需求的地位,對于專業的要求也相對提高,精準、硬核的知識內容成為剛需,獲取知識與信息也從被動轉向主動。
而問答,也成為網民了解病毒、逐步恢復正常生活的重要方式。
行業走向新拐點
實際上,問答平臺曾經是人們獲取信息與知識的主要來源。
互聯網的崛起,讓搜索取代口頭問答形式,以百度知道、百度文庫、百度百科、搜狗百科為代表的知識免費獲取平臺出現。隨著人們對知識的重視,對知識分享的熱衷,再加上移動互聯網時代到來,各個獨立App開始出現,知乎、頭條問答、分答、新浪博客等企業或形式出現,并造就了知識付費崛起。
問答可以說是開啟知識付費的鑰匙,2016年被稱作知識付費元年,但過于注重商業化導致某些平臺的沒落。比如分答更像是一個娛樂平臺,有著知識分享、知識變現的頭銜卻更多關注的是關于隱私、八卦的問題和答案。付費問答在依靠王思聰熱度引領過一段時間噱頭和話題后,就開始沉寂。
用戶在智能手機的普及下,的確成就了各類知識內容平臺的商業化,QuestMobile此前發布的一份報告顯示,去年中國人平均每天在移動設備上花費的時間為6.2個小時,比上一年同期增長11.3%。問答類平臺因為問題回答不專業,話題與回答質量低又影響了用戶的體驗,導致流失率高。
對于權威、專業的知識渴望,用戶是一直不變的,甚至要求越來越高,因為中等收入群體崛起和消費升級的大背景下,知識消費實際上也在升級,過去類似心靈雞湯這樣的泛知識已經無法滿足市場需求,專業化、權威化知識才是用戶更多的需求方向。
以現存中國最大、歷史最久的在線知識問答平臺之一百度知道來說,近年來百度用戶的提問從國民性、普遍性的長尾問題轉移到了專業問題,關于專業內容的搜索達到了搜索總量的45%。
從另一個角度我們也能窺探到用戶對專業與權威知識的青睞——如今以個人IP為賣點的所謂的知識內容正在感到失落。
近些年,羅振宇常舉辦主題為“時間的朋友”的跨界知識演講,這個欄目曾幫助深圳衛視奪得收視率第一名。然而羅振宇在2019-2020年的跨年演講,同時段的收視率卻已經跌出前8。
全通教育去年也終止了對吳曉波的巴九靈96%股權的收購,巴九靈的主要產品是“吳曉波頻道”,此前一直被視作個人命名的知識付費成功案例,收購的終止也意味著對網紅IP打造知識模式的質疑。
互聯網行業大V在知識內容領域遇冷,可對專業性要求極高的醫學類知識付費供需兩端,卻有爆發式增長。根據丁香醫生公關負責人曾向記者提供的資料顯示,丁香醫生旗下微信公眾號粉絲數已突破千萬,一年生產3400余萬字科普內容,年閱讀量高達32億次。
所以疫情期間,在線問答平臺才能以一種被急切需要的形式回歸大眾視野。而也正是因為過去十多年對專業性的把握,才能讓問答平臺疫情期間不可或缺。
眾多問答平臺變革都是跟隨時代潮流與用戶需求,從專業度開始,幾乎所有內容平臺都陸續推出各種創作者計劃吸引各領域專業人士,比如百度知道在2018年啟動合伙人計劃,兩年時間將平臺專業提問的解答率提升至60%。
在艾瑞發布的《白皮書》中,在線知識問答賽道的主要平臺里,用戶對百度知道的認知度最高,達到93.1%,其次是知乎問答,認知度達83.4%。而從使用滲透率來看,百度知道和知乎問答分列第一和第二。
這是時代的選擇,也是用戶的選擇?;ɡ锖诘哪J脚c缺乏權威、專業的產品就像是在知識內容行業裸泳的人,潮水一旦褪去就無處隱藏,而整個行業在潮水褪去后也能找到專業向上的新拐點。
待挖掘的“金礦”
人們喜歡為知識買單,卻更喜歡為專業且有用的知識買單,此時你再讓對方掏錢,對方也會掏得心甘情愿。
比如問答賽道中認知度最高的百度知道,根據艾瑞《白皮書》的調研研究,在廣告營銷接受度方面,對廣告持相對正面態度(無動于衷及以上)的百度知道用戶占比為70.9%,而非百度知道用戶的這一比例則為66.8%。
同時,通過百度知道用戶與非百度知道用戶的畫像對比,也可以發現百度知道用戶的月消費水平更高,平均月消費金額為3137.9元,而非百度知道用戶的平均消費額則是2982.3元。這也進一步說明,賽道中認知度越高的平臺,消費力越高,也越容易被用戶認可與接受。
畢竟,當處于上游的回答者變成權威機構時,可以直接帶動問答內容的質量與專業性提升,也能提升用戶分享、轉發的意愿,更容易通過社交、資訊等平臺形成二次傳播,進一步提升專業問答內容的影響力和曝光性。反過來,這種傳播也能反向推動權威機構的解答熱情,從而形成在線知識問答內容生產的正向循環。
一邊是樂衷于為專業性知識買單的意愿,另一邊是當下互聯網人群對在線知識問答平臺的超高使用率。
根據《白皮書》顯示,在線知識問答問答使用入口多,用戶能通過網頁瀏覽器(手機、電腦)使用在線知識問答,也有超過一半的用戶會使用獨立在線知識問答APP。此外,在線知識問答用戶的整體使用頻率較高,接近40%的用戶每天都會使用,超過九成用戶每周都會使用。
流量多的地方,最適合品牌營銷,而在線問答的這種潛力,未來極有可能成為拉動知識內容行業增長的動力之一。不過,比起簡單的營銷,對服務能力的打造能在未來賦予問答平臺更多的價值。
人與知識信息的連接只是表象,只適用于移動互聯網時代,封閉的App取代開放的網站,信息被鎖定在App里,形成了移動互聯網的知識信息孤島。
但未來的主流人群Z世代們,都喜歡一站式體驗,而未來的時代也不再是單純的移動互聯網,而是物聯網時代。
物聯網是互聯網與傳統行業發展到一定階段后的必然結果,過去20年互聯網的發展是一個數字化一個IP化,信息產業從PC互聯網走到以智能手機為節點的“人人互聯”階段,在這樣的背景下,未來計算、通訊、汽車、醫療、家電、工業制造等在內都將被連入一張大網里,行業界限消失,所有的產業運行都將圍繞人的需求、以服務為最終目的。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小程序的誕生,BAT三家都在依托小程序去連接服務,騰訊通過超級App微信用小程序連接,阿里支付寶也通過小程序連接服務,百度的智能小程序同樣變成其撬動移動生態連接服務的支點。
在線知識問答也一樣,用戶不僅希望能在問答平臺搜到專業的答案,還希望同時能看到評論能互動,甚至在搜商品的時候能直接下單。
比如政務服務,百度知道大數據顯示,今年2-3月疫情期間用戶通過百度知道提問、回答、瀏覽疫情防控及復工復產等相關問題月均超48億人次,復工后政務問答量環比上漲20%。知乎數據也顯示,截至2月中旬,知乎抗擊疫情相關回答閱讀達17.3億次。
艾瑞《白皮書》調研后發現,接近8成的百度知道用戶表示愿意使用政企答疑參與互動。
而利用小程序,在線知識問答平臺也能在回答頁面掛載更多的咨詢或服務功能,幫助人們一站式解決從信息查詢到溝通、辦事的需求。比如上海市公安局便與百度知道合作,將政府的權威政務信息導入到百度知道的問答場景中,覆蓋1000多項事件咨詢,涉及社保、公積金、戶口、身份證等常見政務服務領域,并提供政策查詢、業務辦理、在線預約、在線查詢、辦理進度查詢、在線填表等官方服務,讓問題解答和辦事服務“一問達成”。
再比如快遞行業,很多人喜歡去百度知道搜快遞地址,但你現在會發現你不僅能得到答案,你還能在上面進行預約下單、物流追蹤、單號查詢等所有服務。根據官方數據顯示,去年雙十一的時候,百度郵寄快遞的檢索量增長800%,訂單量同時也獲得大幅增長。
未來在線知識問答平臺可以有趣互動,可以專業有用,也可以服務開放。
再以知識平臺最大的玩家百度知道與華為為例,這背后的邏輯是,百度知道提供流量基礎,依托用戶問答內容把握每一個用戶的熱點視角,通過百度知道的流量優勢助力內容營銷的收益增長,從初期提升華為整體品牌營銷的影響力。
而百度知道在提供流量基礎的前提下,通過提供延伸至產品全生命周期的服務平臺,通過在知道問答頁面下方接入購買入口、新品首發傳播、直鏈華為終端等方式全方位支持華為售前、售中、售后的服務,保證用戶在知道平臺上的長期留存,減少通過平臺跳轉所帶來的用戶流失,一站式滿足用戶的全部需求。
從簡單問答到品牌營銷,從營銷到服務,從連接人與信息到連接背后的一切服務,在線問答行業向上發展的同時,一站式服務的建立才是未來發展的趨勢。
誰能打造出一個完整的服務生態,誰就最有可能成為贏家。
1月20日晚間,博邁科(603727.SH)披露2024年年度業績預告,博邁科預計2024年度歸母凈...
2025年1月18日,金陵華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證券代碼:002453,以下簡稱“華軟科技”)發布了...
1月17日,由全球霧化科技龍頭企業思摩爾旗下MOYAL嵐至主辦的“跨界視野下未來給藥技術趨勢研討會”...
1月17日晚間的消息,寧德時代又雙叒叕訴中創新航了,索賠6000萬。訴訟地依然沒有出福建,選在了泉州...
投資家網(www.51baobao.cn)是國內領先的資本與產業創新綜合服務平臺。為活躍于中國市場的VC/PE、上市公司、創業企業、地方政府等提供專業的第三方信息服務,包括行業媒體、智庫服務、會議服務及生態服務。長按右側二維碼添加"投資哥"可與小編深入交流,并可加入微信群參與官方活動,趕快行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