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基石藥業發布泰吉華?(阿伐替尼片)伴隨診斷試劑盒——人PDGFRA基因D842V突變檢測試劑盒(PCR-熒光探針法)獲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優先審批。
近日,基石藥業發布泰吉華?(阿伐替尼片)伴隨診斷試劑盒——人PDGFRA基因D842V突變檢測試劑盒(PCR-熒光探針法)獲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優先審批。該試劑盒聯合泛生子開發,用于精準篩選攜帶PDGFRA D842V突變的患者,讓更多中國GIST患者能夠從精準治療中獲益。
你可能會疑惑,為何做藥的公司入局伴隨診斷試劑盒?原因在于,精準醫療大戰,靶向藥研發,不僅要拼技術,更要拼謀略。
要說謀略,就離不開用好“伴隨診斷”這一急先鋒。談到伴隨診斷的好處,想必默沙東比誰都清楚。大多數人都知道K藥當年拿下肺癌一線療法,成功逆襲O藥,但并不知道,誰才是K藥上位的關鍵推手。
答案是伴隨診斷。這是一種體外診斷技術,即在用藥之前對患者進行基因檢測,以確定患者對某種藥物的反應,為其找到最適合的藥物。
眾所周知,PD-1抑制劑針對不同患者群體的療效差異巨大,不少臨床試驗客觀緩解率僅20%左右,但對一些PD-L1高表達患者的客觀緩解率則能達40%以上。
基于此,在與O藥爭奪非小細胞肺癌一線療法適應癥時,K藥通過伴隨診斷篩選特定人群,將入組患者硬性條件設定為PD-L1≥50%,遠高于O藥的5%。正是憑借高針對性的患者群體,K藥拿下PD-1市場制高點,逆襲O藥,成為一代藥王。
放眼當下,國內精準醫療已是大勢所趨,與之相伴相生的伴隨診斷也正迎來蓬勃發展。對創新藥企來說,要想不被時代拋棄,必須要講謀略。即研發新藥,與伴隨診斷企業共舞必不可少。
強強聯合一直以來是在競爭激烈的市場環境下取勝的關鍵。因此,找到一位靠譜的伴隨診斷合作伙伴很重要。畢竟,創新藥企的核心訴求,是產品盡可能、盡快上市。如果伙伴選擇不當,那結果大概率南轅北轍。
那么,創新藥企應該如何挑選靠譜的合作伙伴?又或者,在行業蓬勃發展的大勢之下,究竟哪些伴隨診斷玩家值得長期關注?
/ 01 /
精準治療時代,
伴隨診斷大爆發
近20年來,靶向治療藥物不斷涌現,很多患者得以活得更長,活得更好。不過,在靶向治療之前也需要評估什么樣的患者才適合靶向治療,這就要看基因檢測的結果。
可以說,靶向治療與伴隨診斷相伴相生。伴隨診斷行業的崛起,與精準藥物的上市、普及節奏基本一致。這在海外市場已經得到證明。
以靶向藥品類最多的美國市場為例。伴隨診斷巨頭Guardant Health在2019年報中表示,美國終端潛在市場規模已達40億美金。
當然,這背后離不開政策的驅動。由于患者受益明顯,能避免很多不必要的支出,美國FDA先后發布《體外伴隨診斷測試產業指南》、《體外伴隨診斷設備與治療產品的共同開發指導原則》,規范、鼓勵行業蓬勃發展。
放眼全球,伴隨診斷的崛起都將是精準治療時代的題中之義。眼下,國內無疑也到了行業爆發的節點。
盡管國內靶向療法滲透率(2019年,26.7%)仍遠低于美國(85.6%),但近幾年來,隨著創新環境改善、靶向藥不斷推陳出新,國內靶向療法大步發展,驅動檢測需求的爆發,伴隨診斷也逐步確立起指導治療的重要地位。
實際上,2014年起國內便陸續發布針對IVD(體外診斷產品)和伴隨診斷的指導原則,鼓勵與引導行業規范發展。
比如,2018年10月,醫保局便把部分新納入的腫瘤治療藥物的醫保支付范圍,限定為有明確基因檢測報告的患者。近年來發布的有關腫瘤藥物臨床管理辦法等文件,也都規定靶向藥物的使用應建立在有診斷結果的前提上。
2021年6月28日,衛健委發布《抗腫瘤藥物臨床合理應用管理指標(2021年版)》,提出:原則上,經組織或細胞學病理診斷確診或特殊分子等病理檢測成立的惡性腫瘤,才有指征使用抗腫瘤藥物和抗腫瘤靶向藥物。
伴隨靶向藥物的開發熱潮,加上政策的強助攻,國內伴隨診斷行業大發展已是大勢所趨。作為伴隨診斷業務“賣水者”,診斷產品研發企業將率先分享市場爆發的紅利。這一點,也已被海外市場證明。仍以Guardant Health為例,受益于行業的蓬勃發展,2016年—2020年其收入規模增長超過10倍。
如今這一趨勢也在國內顯現。最典型的便是以艾德生物、泛生子等為代表的頭部企業,過去幾年均表現出高增長的姿態。
2017年—2020年,艾德生物營收由3.3億元增至7.28億元;泛生子營收則由1.01億元增至4.24億元,增長勢頭不輸Guardant Health。
沒人愿意錯過這個正在爆發的市場,資本正乘興而來、大舉入場。2020年,國內基因檢測企業一級市場融資額為193億元,同比增長153%。
上市的上市,融資的融資,各類伴隨診斷玩家層出不窮。艾德生物和泛生子便是兩類不同發展路線的課代表:前者是“傳統”技術PCR領域豪強,后者則是前沿技術NGS領域的佼佼者。
當然,兩者并沒有絕對界限。以艾德生物為代表的“老一輩”近年來逐漸發力NGS技術領域,希望找到第二增長曲線;而像泛生子這樣的新生代主力,以NGS技術切入,也會輔以PCR技術來站穩腳跟。
那么,究竟哪些玩家,才能在這場盛宴中脫穎而出?要回答這個問題,還要從藥企服務市場說起。
/ 02 /
藥企服務成主戰場,
誰才是藥企的“香餑餑”
盡管伴隨診斷的最終目的是通過腫瘤的個體化治療,達到用藥最佳療效并減少患者治療費用。但實際上,伴隨診斷的第一批使用者是研發靶向藥的藥企。
這也不難理解,成熟可靠的診斷公司,能協助藥企更好篩選靶點、研發新藥。比如在臨床領域,利用基因檢測技術,能對患者分層,精準鎖定目標人群及適應癥,進而獲得更理想的臨床結果。一代藥王K藥的上位,不正是得益于伴隨診斷技術在臨床階段的應用?
伴隨診斷不僅是提高臨床成功率的關鍵,對一些占比極小的罕見基因突變類型研究,不對入組患者進行篩選,臨床試驗就很難成功。新藥研發之路越走越難,靶點越選越少也將會是常態。為了提高勝算,海外各大藥企紛紛攜手伴隨診斷企業。由此也催生出藥企服務這一市場,并日漸蓬勃發展。
早在2017年,包括阿斯利康、默沙東和輝瑞等超級巨頭便與Guardant Health合作,共同探索藥物的研發與臨床合作。根據Guardant Health 2019年報,美國藥企服務市場潛在規模為20億美金,占伴隨診斷市場總規模的33%。
很明顯,沒有藥企愿意被時代拋棄。回到國內來看,藥企服務也正成為伴隨診斷主戰場。
對藥企來說,為了確保靶向藥在國內獲批,必須找到一個高質量的伴隨診斷合作伙伴。那么,究竟什么樣的伴隨診斷公司更具競爭優勢,更能獲得藥企青睞?要搞清楚這個問題,我們需要知道藥企的核心訴求。
藥企最關心的無非以下兩點:一是準確性足夠高,可以精準篩選目標人群,能夠最大限度提升臨床結果;二是研發速度不被拖后腿,產品商業化前景不受影響。
這兩點,分別對應伴隨診斷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技術實力和報證能力。
先看技術實力。一款診斷產品,從腫瘤標志物的發現再到完成臨床應用確證,需要歷經多個段,考慮許多變量,是一個極其復雜的過程。想要藥物臨床數據足夠好,一個重要條件就是入組檢測方法的特異性要足夠高,即假陽性足夠少。目前新藥臨床中常見的低頻變異,其臨床結果對入組檢測方法的特異性尤為敏感。因此藥企選擇合作伙伴,最先考慮的也是技術實力。
關于技術實力,各家均有說辭,但能證明技術實力的只有數據。
從公開信息來看,目前披露合作藥企數量最多的是泛生子。根據公司年報,截至2020年12月末,已經有近40余家藥企與之合作,對象包括基石藥業、諾誠健華等研發實力出眾的Biotech們。
成為眾多藥企的選擇,一定程度上說明泛生子的技術實力得到市場認可。根據公開數據,在檢測腦腫瘤的IDH1突變,泛生子產品的特異性為100%;針對甲狀腺癌、泌尿系癌癥的檢測,特異性分別為96.8%、96%,檢測結果可靠性與國際巨頭企業處于同一水準。
7月23日,泛生子與基石藥業合作開發的人PDGFRA(D842V)突變檢測試劑盒獲藥監局優先審批。該試劑盒與金標準Sanger測序法對比一致性良好,總符合率達99%以上。
報證能力同樣至關重要,尤其是如今國內新藥研發如火如荼,不少藥企采取中美雙報的注冊策略。
診斷公司能否根據各地監管機構要求制定合理的注冊策略、與各地監管方保持溝通并快速推動產品獲批上市,這是診斷公司核心競爭力的第二塊試金石。
針對新藥的伴隨診斷產品開發,監管部門強烈推薦采取“共同開發”途徑,這無疑對診斷公司的經驗和能力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而在新藥研發審批加速、伴隨診斷來不及共同開發的情況下,原研伴隨診斷的臨床試驗只能通過橋接完成,這一過程同樣充滿挑戰,常見的問題如陽性樣本丟失如何處理、陰性樣本如何選擇、使用多個LDT時如何提交IDE等等。
經驗豐富的診斷公司往往可以合規、高效地解決問題,把握注冊節奏,為藥物上市后的臨床廣泛應用提供保障。
某種程度上,這是對專業度和熟練度有雙重要求的事情,選擇一個產品報證經驗豐富的公司,肯定比選擇一個第一次報證的公司有更高的確定性。基于此,艾德生物、泛生子等獲批產品數量位居行業前列的公司優勢明顯。
比如泛生子,其與基石藥業合作開發的人PDGFRA基因D842V突變檢測試劑盒,憑借獨創性及優異數據表現,成為首個進入優先審批程序的國產伴隨診斷試劑盒。這不僅是其研發實力的證明,其報證能力也可見一斑。
綜上,兩年后甚至一年后再看這個市場,一定是以泛生子為代表的符合這兩大條件的公司,大幅領先伴隨診斷市場。
/ 03 /
強者恒強,
潛在贏家已經浮出水面?
對任何一個新興技術行業的演進問題,都應以終局思維來看待。伴隨診斷行業也不例外。
伴隨診斷產品的研發難度大、成本高,這意味著建立先發優勢的企業,往往會強者恒強。
從伴隨診斷發展歷程來看,已經進入全新的發展階段。過去幾年,我國診斷公司處于起步階段,規模較小,大多數是針對已上市藥物的獨立開發。近幾年,較為成熟的診斷公司,與藥企合作關系不斷深入,逐步向雙方聯合進行伴隨診斷開發的模式過渡。
典型如泛生子。通過膠質瘤、肺癌檢測試劑盒等多個重磅產品獲批,證明自己的能力后,泛生子開始與越來越多Biotech展開深度合作,比如基石藥業和諾誠健華等。眼下,與基石藥業的合作也已有成果落地。
與Biotech深度綁定的好處不言而喻。7月2日,藥監局發布《以臨床價值為導向的抗腫瘤藥物臨床研發指導原則》,給那些樂于內卷的藥企當頭一棒。文件傳達的意思簡單明了:遏制跟風立項勢頭,避免臨床資源重復消耗。
這直接宣告創新藥下半場的到來,今后國內大概率會像海外醫藥市場一樣,由眾多Biotech主導創新。在這一背景下,深度綁定Biotech的伴隨診斷企業,前途無疑非常光明。
核心在于,診斷公司的產品可作為靶向藥物的伴隨診斷試劑同時獲批,進而獲得先發優勢。
根據2018年11月發布的《體外診斷試劑臨床試驗指導原則(征求意見稿)》,在與指導用藥相關產品的臨床試驗中,除需要評價準確性以外,還要評價檢測結果對臨床用藥和患者管理的指導效果,從而證明檢測試劑可以使患者臨床獲益。
簡單來說,就是伴隨診斷試劑盒的臨床試驗需要用到靶向藥/免疫藥,這會大大提高臨床試驗的難度和資金成本,將沒有實力的企業拒之門外。
研發實力領先的頭部企業則有望與Biotech合作,與配套藥品一同研發,在節約大筆藥品采購款的同時還能持續第一時間推出產品。產品得以快速上市,而之后跟隨的診斷企業則需要經歷更長時間、更嚴要求的審批。
拉長周期來看,后來者將越來越難超越前者。一方面,頭部企業憑借自身優勢,可以在試劑獲批靶點方面建立數量優勢。這會讓其成為藥企第一選擇;
另一方面,頭部企業獲批產品越多,意味著成功報證的經驗越豐富,在尚未獲批的試劑領域,又會成為藥企的第一選擇。
基于此,在伴隨診斷這條長坡上,頭部玩家的雪球將越滾越大,強者恒強。在精準醫療大浪潮下,雖然創新藥行業會百花齊放,但伴隨診斷領域,注定只會是頭部玩家的秀場。
世衛組織國際癌癥研究機構報告顯示,2020年全球新發癌癥病例1929萬例,其中中國新發癌癥457萬人...
即日起,用戶登錄青碳行APP進入“舊機回收”專區,授權接入閃回收平臺后,可對手機、平板、電腦、智能手...
投資家網(www.51baobao.cn)是國內領先的資本與產業創新綜合服務平臺。為活躍于中國市場的VC/PE、上市公司、創業企業、地方政府等提供專業的第三方信息服務,包括行業媒體、智庫服務、會議服務及生態服務。長按右側二維碼添加"投資哥"可與小編深入交流,并可加入微信群參與官方活動,趕快行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