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熟悉醫藥行業的朋友應該清楚,海外醫藥市場分工相對明確:眾多的Biotech主要負責研發,少有企業會和Bigpharma去爭后端的臨床和商業化。
熟悉醫藥行業的朋友應該清楚,海外醫藥市場分工相對明確:眾多的Biotech主要負責研發,少有企業會和Big pharma去爭后端的臨床和商業化。
這也不難理解。在研發層面,小藥企的試錯成本遠低于大藥企,而無論是臨床還是商業化,都需要時間積累,Biotech們要想大力出奇跡的概率很小。
在兼顧研發效率與商業化價值的情況下,國外醫藥研發形成了分工明確的局面。這樣的局面,似乎也會在國內出現。
當前,越來越多Biotech們意識到,全憑自己做好研發至商業化的全流程難度不小,轉而投向大藥廠的懷抱;
包括恒瑞醫藥、科興制藥等在內的老牌藥企也逐漸意識到,研發不能僅靠自己,紛紛在引進層面頻頻發力,與Biotech或者科研院校展開合作。
接下來,我們會看到,國內更多體量、階段不同的藥企,在市場中找到適合自身的位置,優勢互補、資源共享。
隨著國內醫藥研發“內循環”加速,重新定義國內Big pharma的時刻到了。
01.傳統藥企的“覺醒”時刻
今年以來,頭部傳統藥企們正在“覺醒”,以接二連三的許可交易,宣告著它們正在用更積極、開放的姿態,加入創新藥的戰局。
例如,老大哥恒瑞醫藥(SH:600276)打破常態,拋棄“自研為重”的傳統思想,一個月內接連引進兩款產品,擁抱大時代。
比老大哥更早入局的,還有包括石藥集團(HK:01093)、華東醫藥(SZ:000963)、齊魯制藥,以及科興制藥(SH:688136)等。
以科興制藥為例。今年4月26日,公司宣布引進海昶生物的廣譜抗腫瘤藥物HC007;6月29日,公司宣布引進邁博太科的英夫利西單抗類似藥。
9月26日,科興制藥又宣布與東南大學達成合作協議,雙方擬聯合共建“東南大學—科興制藥細胞外囊泡遞藥技術產業化聯合創新實驗室”研發外泌體技術,速度不可謂不快。
但實際上,這只是開始。不管是恒瑞醫藥、石藥集團還是科興制藥,都表示將會在引進層面持續發力。
早在2020年年報中,科興制藥便表示,要“加快產品技術引進、加快投資并購”。公司不僅要引進臨床前及臨床階段的創新藥項目,還將積極對接全球創新生物技術公司,加快引進成熟且高價值產品,雙管齊下。
根據科興制藥年報,公司還專門搭建了項目引進體系。一方面,公司搭建了從項目篩選到引進體系以及激勵機制的標準化流程,提高了引進的效率;另一方面,公司引進端高級人才團隊也得到了補充,增強了高價值項目的識別和評估能力。
看得出來,像科興制藥這樣的傳統藥企正愈發重視“License in”。這也意味著,傳統藥企們的產品引進引擎才剛剛啟動。
02. 在不確定性中找確定性
傳統藥企重視“License in”也不奇怪。用齊魯制藥總裁李燕的話就是,仿制藥打天下的時代已經過去了,創新才是王道。
雖然傳統藥企對創新的認識已非常深刻,比如恒瑞醫藥是國內創新藥研發重視力度最大的公司,科興制藥近年來研發費用也持續大幅增長,布局了最前沿的新型抗體及核酸藥物領域。
但不管哪一家企業,都不可能僅憑自己就在醫藥領域獨占鰲頭。畢竟醫藥研發領域眾多,且研發耗時費力。
如果大藥廠固執的堅定多款藥物同時推進的策略,面對千千萬萬個Biotech們時,可能在任何一個領域都很難做到領先。這和老話說的,亂拳打死老師傅,是一個道理。
這種情況下,傳統藥企更要學會講策略,用好“引進”這項技能,在不確定性中找確定性。這一點,也在科興制藥的引進過程中,得到充分展現。
比如,科興制藥與邁博藥業簽署合作協議,拿到英夫利西單抗類似藥海外商業化權益后不到一個月,該藥便獲得國內藥監局批準上市。
作為引進方,科興制藥直接受益。由于產品數據已得到充分驗證,科興制藥迅速在首批17個國家啟動了英夫利西單抗的注冊工作,包括注冊難度公認極大的巴西。
再比如,科興制藥與東南大學合作研發外泌體技術。科興制藥與東南大學合作開發外泌體技術,目的是為核酸藥物的研發做準備。
因為,遞送系統是核酸藥物勝出的關鍵。而外泌體作為機體內大多數細胞分泌的微小囊泡,因其具有生物活性的大分子細胞間轉移機制,近年來已成為引人注目的潛在藥物遞送載體,包括羅氏等國際巨頭都已入局。
如果科興制藥要靠自己從0到1來打贏這場仗,不能說不現實,只是需要更多時間驗證,畢竟公司此前未涉及遞送系統的研發。但通過與東南大學合作,能夠直接加速其從0到1的過程,進而增加核酸藥物研發的確定性。
可以看到,此次合作研發的牽頭人東南大學腎臟病研究所劉必成教授團隊,在外泌體技術的研究已得到初步驗證:
根據公告,經多種動物模型驗證,基于該團隊研發的系統負載的小分子藥物、蛋白質藥物及小核酸藥物,均可靶向性到達腎臟病變部位,對多種急慢性腎損傷模型有顯著療效。
顯然,雖說傳統藥廠有著技術和資金等諸多層面的優勢,但全靠自己遠不如“合作共贏”的確定性高。
03.重新定義Big pharma
實際上,“引進”一直是海外頂級Big pharma的核心戰略之一。
2015年以來,頭部跨國企業的藥品BD交易非常活躍,17家企業完成了4143筆交易。公開披露金額的交易中,總額超數十億美元的也比比皆是。
總而言之,買就對了。不夸張地說,引進策略是海外Big pharma基業常青的關鍵。這在BioNTech新冠疫苗之戰上表現得淋漓盡致。
輝瑞憑借與Biotech合作,使得BioNTech的新冠疫苗銷量遠好于Moderna與其處于同一時期的新冠疫苗。這使得輝瑞今年的業績爆炸。輝瑞Q2財報預測,今年新冠疫苗收入將高達335億美金。要知道,其去年全年所有產品收入也不過419億美元。
一款引進的新冠疫苗,直接再造了一個輝瑞。從這個角度來說,引進與自研同等重要。國內醫藥市場的發展也正向海外市場靠攏——
市場不再為Biotech們的夢想盲目買單,傳統藥企也需要新技術、新產品證明自己,大家都認識到,只有合作才能共贏。
可以期待的是,當傳統藥企步入引進與自研并重的發展階段,一旦模式走順,跑起來會更快、確定性會更高。恒瑞醫藥如此,科興制藥這類產品還在穩步增長的藥企,更是如此。
以科興制藥為例。公司的促紅素、干擾素、粒細胞刺激因子及益生菌4款核心產品的長期增長趨勢,均較為明朗。
比如,公司促紅素產品腫瘤貧血適應癥正處于上市審批階段。當前,腫瘤領域大規格產品僅三生制藥一個玩家,競爭格局良好。公司產品獲批后,大概率會成為新的增長點。
干擾素作為廣譜抗病毒藥物,近年來,干擾素在皮膚、婦科領域抗病毒的療效逐步得到臨床認可,潛在市場增長空間較大。
國內益生菌市場剛剛起步,隨著公司產品常樂康的市場認可度越來越高,銷量也會持續增長。并且,益生菌的應用極其廣泛,不僅在治療領域,也可滲透至保健品領域。這也會是科興制藥的潛在增長點。
現有核心產品還在增長,隨著引進產品的加入,科興制藥無疑能夠再上一個臺階。
當然,一切的前提是它們能夠引進具有競爭力的產品。畢竟,引進模式的難度也不小,需要以合適的價格找到合適的產品,這對于藥企的眼光及綜合能力都有極高的要求。能否持續引進優質產品,這需要時間才能給出答案。
但總體上來說,Big pharma中有產品,又有強銷售能力的公司的價值勢必會提升,它們可能將被重新定價,這也是科興制藥等藥企最值得關注的地方。
Bitget Builders 計劃成員數量突破 5,000 人,參與者來自全球 55 個國家及地區...
投資家網(www.51baobao.cn)是國內領先的資本與產業創新綜合服務平臺。為活躍于中國市場的VC/PE、上市公司、創業企業、地方政府等提供專業的第三方信息服務,包括行業媒體、智庫服務、會議服務及生態服務。長按右側二維碼添加"投資哥"可與小編深入交流,并可加入微信群參與官方活動,趕快行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