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每一波技術革新都會改變世界,然后受到監管,從鐵路到工業食品,再到船舶、飛機、銀行……現在輪到互聯網了。
每一波技術革新都會改變世界,然后受到監管,從鐵路到工業食品,再到船舶、飛機、銀行……現在輪到互聯網了。
過去十年,互聯網公司吃著流量紅利、享受著稅收政策保護,刷新著一個又一個市值記錄。但時代不會永遠青睞一個行業,互聯網企業正迎來前所未有的“冬天”。
隨著時間的推移,本輪互聯網監管的核心邏輯逐漸清晰:讓互聯網作為基礎設施回歸其本位,成為激發整體經濟和社會創新活力的“發動機”。以此為起點,將對互聯網行業產品一系列深層次的影響。
從短期看,對過去習慣以流量打法為核心的互聯網公司會有不小的沖擊。但從長遠看,這也會迫使互聯網公司真正轉向用戶服務、產品開發和技術研發上的創新,而不是僅僅依靠獨特的資源優勢來競爭。
從這個角度上說,隨著越來越多互聯網公司回歸“主航道”,中國互聯網用戶有機會擁有更好的產品和服務,中國互聯網行業也將有機會開啟一波新的創新。
/ 01 /
回歸技術創新是劈開互聯網困局的“利斧”
在過去相當長時間里,跨界都是互聯網企業重要的擴張邏輯。最近的例子莫過于是社區團購。2020年下半年開始,阿里、京東、美團、拼多多等互聯網巨頭紛紛下場“肉搏”,入局社區團購。
巨頭們紛紛涌入社區團購的邏輯不難理解。社區團購恰好處于商品電商和生活服務電商中間的滲透地帶。對巨頭而言,進軍社區團購,既是進攻也是防守。從一定意義上說,這是一場典型的互聯網擴張式“戰爭”。
但這場“戰爭”還未打響,就被劃上了句號。2020年12月,國家市場監管總局介入,提出了“九不得”,規范互聯網平臺在社區團購的經營行為。以此為起點,互聯網行業開始了近年來最大規模的一次“政策糾偏”。
所以你能看到,去年以來,在監管的積極引導下,諸多互聯網公司開始回歸主業。比如,滴滴在自去年下半年退出社區團購業務,騰訊也開始有意識的收攏投資版圖,去年年底“分紅式減持”京東,就是一個信號。
當互聯網從過去的無限游戲回歸有限游戲,意味著互聯網發展邏輯正在發生變化。
從本質上講,互聯網企業增長不再依賴于業務品類的擴張,而更多地是通過深耕單一領域,以技術/產品創新帶來的效率提升,正在成為互聯網發展的重要趨勢之一。
這也回歸到了企業發展的本質,即企業的價值最終取決于其在所屬生態中的生產率。從商業世界的發展歷史看,深耕主業也更有利企業的發展。
就拿微軟來說,19992000年微軟便站在浪潮之巔,坐擁超6000億美元市值,成為當之無愧的全球第一大市值公司。然而,當互聯網浪潮從PC端轉向移動端,微軟也曾經一度迷茫過。為了補上移動互聯網的“船票”,微軟做了很多多元化舉措,比如收購諾基亞、開拓社交業務等等。但結果無一例外以失敗告終,微軟的股價也變得一蹶不振
直到2014年,薩蒂亞·納德拉臨危受命,執掌微軟,大刀闊斧進行“自我革命”,砍掉手機業務,放棄Windows Phone,專注于以云服務與AI為主的企業服務,才最終幫助微軟開啟了第二個春天。
同樣深耕垂直領域的價值同樣體現在蘋果身上。回想當年,史蒂夫·喬布斯在1997年重新執掌大權時,蘋果公司正值最低谷。在當時,公司的市場份額從1985年喬布斯被解雇時的13%降到了3.3%,現金僅夠維持一個季度,瀕臨破產。
出任CEO后,喬布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停掉了蘋果公司大多數產品的生產線,包括多種型號的臺式機、所有的服務器、打印機以及牛頓掌上電腦。
說起來,喬布斯壓縮產品生產線的原因很簡單。因為在他看來,蘋果此前的成功是因為其致力于打造像麥金塔電腦這樣能夠激發人們創造力的產品。當時蘋果的問題不是出在個人電腦產業帶來的經濟結構上,而是出在產品本身。而蘋果公司要做的,就是推出更好的產品。壓縮產品生產線,就是為了確保公司能集中精力打造完美的用戶體驗。
隨著此策略的成功落地,蘋果才逐步推出了iPod、iPad、iPhone等產品,并發展成為全世界零售業界的佼佼者。
由此,我們也不難預見,隨著越來越多的公司握緊“拳頭”,互聯網將迎來新一輪的繁榮。
/ 02 /
從在線教育企業轉型探究互聯網的“底色”
作為互聯網監管的起點,在線教育行業自然成為我們觀察行業變化的一個重要窗口。隨著雙減政策的發布,在線教育企業紛紛轉型,新東方做起來直播賣貨,猿輔導也進軍成人羽絨服市場。
在所有在線教育公司里,網易有道顯得有些“另類”。與其他公司紛紛進軍新賽道不同,網易有道選擇回歸互聯網。在2021年的最后一天,網易有道CEO周楓發布了一封內部信,信中明確提到:網易有道將以產品和技術創新為主導。這意味著,公司將回歸主航道,智能硬件為代表的科技產品將越發受到重視。
為什么網易有道會選擇回歸科技呢?事實上,在我看來,網易有道一直都是一家產品和技術驅動的公司。
為什么這么說?可以從以下幾個層面看出:
首先,從剛剛發布的財報看,雙減政策并未對網易有道的業績造成過多影響。財報顯示,網易有道2021年Q4凈收入達10.49億元(不含K9學科培訓業務),同比增長22.6%。
與此同時,行業營銷競爭消散,也推動網易有道盈利能力的走高。2021年Q4,網易有道的非美國通用會計準則下凈利潤為0.31億元,首次實現季度盈利。這意味著,K9學科培訓業務在市場激烈競爭的環境下是一個依托高投放的業務。當投放縮水,有道仍具有良好的基本面。
其次,從業務層面看,在教育行業的探索過程中,網易有道以“軟/硬件+服務”驅動,這與大多數在線教育公司以服務為主的模式有很大差異。其中,教育智能硬件是公司的重要布局。
為什么要布局教育智能硬件?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在教育邁向智能化過程中,邊緣計算等新興技術的應用,讓硬件存在成為教育場景入口的可能性。正如研究公司 Futuresource Consulting 的教育技術分析師邁克·費舍爾(Mike Fisher)所說:“誰早日在操作系統上擁有某人,誰就能盡早獲得用戶忠誠,甚至終身受益。”
毫無疑問,這是一個被低估的巨大市場。根據艾瑞咨詢數據,預計到2024年中國教育智能硬件市場規模達953億元。正因為如此,科技公司們都開始尋找教育科技領域的“操作系統”。讀書郎、網易有道、字節跳動紛紛進入這個賽道。
在所有公司里,網易有道可能是探索時間最早的之一。2017年,有道就開始了智能硬件的探索陸續推出了翻譯機、有道詞典筆1和2。此后,網易有道陸續推出多版本有道詞典筆、有道翻譯王、有道口袋打印機。
從數據上看,目前智能硬件已經成為有道的重要收入來源。2021年Q4,網易有道的智能硬件業務凈收入3.18億元,較2020年同期增長33.9%。從全年看,公司智能硬件業務的占比已經提升至24.4%。
而網易有道教育智能硬件業務發展較為順利,也和其底層能力有很大關系。在教育智能硬件發展過程中,用戶價值核心開始從為功能付費逐漸演進到為體驗付費。教育智能硬件的體驗付費,核心在于兩點:內容和技術。前者強調企業對互聯網教育產品的理解,而后者則更多依賴于企業AI技術的底層能力。而網易有道在這兩方面恰恰擁有不錯的積累。
從場景理解角度上說,網易有道通過有道詞典、教育智能硬件等布局,形成了軟件+內容+硬件的生態閉環。這樣的生態閉環,使網易有道對用戶內容需求變化有著天然的感知,其產品也能更貼近用戶。
在技術層面,作為一家互聯網基因較重的公司,網易有道對技術研發始終有著很高的優先級,并取得了不錯的成功。比如,在AI技術方面,網易有道獨有的神經網絡翻譯技術,其NMT準確度已達到國際領先水平,而其王牌技術之一的OCR識別技術,已經能支持26種主流語言文字,是目前國內識別語言最多的OCR識別引擎之一。
當然,盡管網易有道在教育智能硬件上存在著優勢,但也不能太過樂觀。從數據層面看,近幾個季度該業務的收入增速有明顯放緩。這其中固然有基數變大的客觀原因,但也離不開外部環境的原因。
隨著越來越多玩家的入場,網易有道在教育智能硬件領域將面臨更激烈的競爭。與此同時,考慮到教育智能硬件行業尚處于早期,模式探索本身也需要時間。
當然,以上對網易有道的觀察更多仍然停留在業務層面,當我們將觀察的視角拉得更遠一些,就會發現網易有道在產品端的強勢表現有其一定的必然性。
從過去看,網易系公司普遍具有較強的產品能力,比如網易云音樂的崛起就是典型的“網易式”勝利。而作為一家脫胎于網易集團的公司,網易有道自然也延續了網易系極強的產品能力。
拉長周期看,無論是先天在產品端的敏銳度,還是后天持續的技術投入,都將成為網易有道持續前進的重要動力。
/ 03 /
穿越周期的底層邏輯
去年互聯網行業的調整,再次證明了一個亙古不變的客觀規律:萬事萬物皆有周期。而當互聯網進入新的發展周期,重回互聯網主航道的網易有道能否憑借技術和產品優勢穿越周期,自然也成為了很多投資者關心的話題。
關于這個問題,我很難給出清晰的答案,但近年來觀察到的行業變化,或許能夠給我們指明一個方向。
從宏觀層面看,社會發展正在向智能化時代邁進,而互聯網公司往往成為智能化時代到來的最大受益者。原因不難理解,互聯網公司擁有著一切實現智能化的基礎:服務場景、數據以及信息化技術。
在智能化時代,一個明顯的趨勢是,互聯網企業的競爭維度從單一的軟件服務演變成軟硬件一體化。
背后的邏輯是,智能化時代需要的是一個整體集約高端智能的突破與輸出的兵團作戰,而非單點的暴兵模式。因為很多行業的產業升級,比拼不是便宜的硬件或者兇猛的獲客,而是靠技術與生態,靠的是產業鏈共振。也只有智能化產品、服務越豐富的企業,才越有可能推動產業演變。
從這個角度上說,網易有道過去形成的“軟/硬件+服務”模式,對我們理解互聯網行業未來的發展趨勢有很大的參考價值。從短期看,無論是智能教育硬件,還是有道詞典等互聯網產品,不同產品/服務對應著不同的用戶需求,以及潛在的商業化空間。這能夠幫助網易有道在滿足用戶多樣化需求的同時,帶來自身商業化天花板的提升。
從長期看,多元化的服務場景,不僅能夠為持續研發投入創造更多的落地場景,其場景內的數據也能夠反哺技術研發,推出更多貼近用戶的產品,形成良性循環。
在這一邏輯下,互聯網公司所擁有的技術和產品能力就像是河流的干流,基于此長出的產品和服務就是這條河的支流。
當支流正在變得交錯縱橫,互聯網公司在服務場景里的生態就建設得越好,相關場景下客戶粘性就越強,其作為基礎設施也必然會受益。當干流主導的這片水域覆蓋的生態區域越來越寬廣,互聯網公司在創造收益的同時,也能夠提供可觀的社會價值。
當然,這更多只是在智能時代下互聯網商業邏輯的推演。至于未來互聯網行業究竟會如何演進,我們可以一起拭目以待。
茄子科技合伙人王超認為,中國互聯網企業的出海姿勢有“仰攻”和“俯沖”兩種,前者需要對未來要面對的困難...
5月7日,第三方數據機構QuestMobile發布《2025中國移動互聯網春季報告》(以下簡稱“報告...
在母親節到來之際,京東圖書以“筆尖上的母愛”為主題,精選文學、心理、親子教育等領域的優質好書,打造了...
投資家網(www.51baobao.cn)是國內領先的資本與產業創新綜合服務平臺。為活躍于中國市場的VC/PE、上市公司、創業企業、地方政府等提供專業的第三方信息服務,包括行業媒體、智庫服務、會議服務及生態服務。長按右側二維碼添加"投資哥"可與小編深入交流,并可加入微信群參與官方活動,趕快行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