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膠著近半年后,人民幣募資市場傳來了破局的消息。
膠著近半年后,人民幣募資市場傳來了破局的消息。
5月10日,華興資本旗下華興新經濟基金宣布完成四期人民幣基金元的首次關帳,規模30億元。
與往年相比,2022年的投資市場正在承受著巨大變量。宏觀環境的不確定性,中概股接連重挫,疫情持續反復,投資主題醞釀系統性變化......寒冬期是否已經來了,寒冬又會持續多久,還不好下定論,但寒冬時期最重要的就是募資,這是毋庸置疑的共識。
擁有足夠的彈藥,意味著可以支撐到下一個周期的起點,更意味著即便遭遇系統性風險,也能相對從容地拿時間換空間。
所以不難想象,人民幣募資正在前所未有的"內卷"。幾乎所有人民幣和美元機構,在布局人民幣而且在要"上規模"這件事上,形成了整齊劃一的共識。
雙重因素疊加,人民幣募資可以說"難上加難"。近半年,幾乎沒有大額人民幣募資的官宣消息。而且,如今討論誰家募得多少、募得多快已經不合時宜,關鍵在于,誰能率先在逆境打開局面。
在這一語境下,華興今天宣布一筆數十億元的基金募資首關,也就約等于人民幣市場的年內首關了。
另外,在我看來,華興資本的募資策略對頭,也是包凡的經驗在發揮作用,所謂對頭,尤其是指他時點踩得比較準。想想去年,華興四期美元基金宣布首關的時間點在10月初——也是美元市場沉寂許久之后的一次破局。從雙幣募資數據來說,華興過去大半年內,相繼完成了8億美元和30億人民幣的儲備。
穩中有進,進中帶穩
說說本期基金。
首先是規模。本期人民幣基金首關30億,考慮到大環境,也算可圈可點。參照前三期基金體量:一期10億元(2015年)、二期52億元(2015年)、三期65億(2017年),疊加當前投資規模化的大背景,本期總規模大概在70億往上,30億首關基本完成一半。
算上這一筆,華興資本的管理規模已經超過700億元。若按規模計算,華興在國內機構已是妥妥的一線水平。
投資機構有個"三期基金"理論,即一般到第三期甚至四期基金時,一家投資機構的真實業績才能體現。常青藤商業期刊(Ivey Buesiness Journal)文章作者曾對美國6000多支基金進行研究,發現有2/3的機構,第一支基金就是他們最后一支基金,僅有10%的機構發行過四支以上基金。
華興的投資業務始于2013年,做了近10年時間,如今人民幣和美元雙雙到了四期基金,至少可以說明,投行業務起家的華興資本,在投資業務已經立穩了腳跟。華興2021年財報顯示,華興基金(包括人民幣和美元基金)的平均投資回報約為3.6倍。
其次,本期LP陣容包括:政府引導基金、母基金、金融機構、家族辦公室、華興生態圈企業/企業家。目測LP構成相對健康,但若想再上規模,險資這類大體量機構LP或是潛在類型。其他信息暫未披露,比如老LP復投比例、具體名稱等等。
華興四期美元的最新規模也到了8億美元。但我的關注點在于這期美元基金的LP構成,按照四期首關時的口徑,LP主要為歐洲、新加坡、日本和美國的知名LP。考慮到最近"北美LP大撤退"的局面,華興這期美元LP的穩定系數應該還不錯。
其次,投資方向堅持不變,明確五大賽道:智能制造、數字健康、科技、企業服務和新消費。包凡在給LP的一封信中曾強調了對智能經濟主題的看好,"未來十年會迎來一波創新機遇,即智能技術在國民經濟各領域的廣泛引用"。
華興算得上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大贏家,但顯然也開啟了新的身份定位。華興近期重點提及的代表案例主要放在華大智造、蜂巢能源、理想汽車、菲鵬生物、加特蘭、納微半導體這類"更科技"的案例上。
"老炮"的定力
提起華興,最根深蒂固的標簽恐怕仍是"新經濟第一投行"。其投資業務始于2013年,起初也沒逃得了"FA跟著喝口湯"的路數,即小額跟投一些服務的融資項目。
事實上,FA做投資并不出奇,市面幾乎所有FA都在零星做著投資,但華興的獨特在于完全跳脫了"FA做投資"的模樣,逐漸形成了一套放眼整個市場都與眾不同的風格,這為FA做投資示例了另一種可能。
我的看法是,這種"獨特"要在包凡身上找源頭。
從業三十余年的包凡,擁有最全面的玩家視角,包括投行、投資、券商,兼具了買方和賣方視角。不同視角可以獲得不同維度的信息,而投資拼的就是信息差。華興的業務也已經形成一個閉環:除了投資業務,投行業務穩坐國內第一,撮合融資、并購功力扎實,人際情報脈絡廣布,而且華興已經集齊香港、美國、新加坡、內地四地券商牌照,IPO承銷、定增、私有化也做得來。
那么,包凡是如何運用這些武器的?
翻看華興資料,一組數字吸引了我的注意。2021年,華興共計退出24個項目,基金主動退出項目金額86億元,其中14個是IPO退出。如今大家不愛拿IPO數量說事了,但14個著實不少。重點是剩下10個是非IPO退出,包括并購、一二級交易等等,這是華興在“退出”環節的靈活度。
今年圈內流行一句話,"會投的是徒弟,會退的才是師傅"。在海外IPO受阻、一二級市場估值普遍倒掛的當下,基金項目如何退得了且退得好,已是更加重要的命題。近期聽聞有機構開始在投后專門設置負責退出的人員,也有一線FA正在加大并購團隊的搭建。相比之下,華興擁有的券商和投行工具,在"退出"上具備一定先發優勢。
華興的獨特之處,一方面是看包凡做了什么,另一方面,是他沒做什么。
先看看做了的,兩個關鍵詞:上規模和聚焦。自2019年起,包凡all in投資業務,華興打法也漸漸鮮明了起來。一是"上規模",華興投資的定位是PE而非VC,2017年和2018年,華興相繼完成了創紀錄的6.01億三期美元和65億三期人民幣,加上今天的四期美元和人民幣,資金體量相對匹配。打法上,包凡堅持少量重倉,專注成長+成熟期。
目前,華興的出手節奏大約一年10個左右,單筆金額約在2-3億元。
包凡不做的事似乎更多一些。
首先,不做早期。投行轉投資,終歸還是跨了行,隔行如隔山。可即便如此,包凡也沒選擇"小步快跑"找感覺,更不假意借助VC,讓華興的投資層次更豐富,募資故事更多元——業內有些機構正是這么做的——他堅持一年只做10來個大案子。
再一個,不湊熱鬧,"明星項目"里現身少,這大概也是主動選擇。之前聽聞,某資方想投一個熱門項目但進不去,最后還是請包凡出面牽線才投了進去。但翻看華興近幾年portfolio,幾乎沒有資方團購的"當紅炸子雞"。
說實話,雖然投法被人詬病,但這種團購案也有顯而易見的好處:執行效率高,提士氣,給品牌加碼,回報下限相對穩,募資時還能向LP講個漂亮的故事。
但包凡的“不為”,我也能理解,我將其稱之為"老炮的定力"——不取悅誰,算大賬,拿結果說話。
我還真挺期待,"投資人包凡"的下張成績單。
根據美國《新聞周刊》報道,馬斯克資產大幅增加,凈資產增加約200億美元,其中約有130億美元漲幅來自...
投資家網(www.51baobao.cn)是國內領先的資本與產業創新綜合服務平臺。為活躍于中國市場的VC/PE、上市公司、創業企業、地方政府等提供專業的第三方信息服務,包括行業媒體、智庫服務、會議服務及生態服務。長按右側二維碼添加"投資哥"可與小編深入交流,并可加入微信群參與官方活動,趕快行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