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5年至今,我們已經歷創新藥繁榮的第一波,千帆競發。
2015年至今,我們已經歷創新藥繁榮的第一波,千帆競發。
雖然這只是Fast Follow策略的勝利,難以持續。當前,這一策略就遭遇“內卷”挑戰,嚴重的同質化競爭讓一個時代緩緩落幕。這也直接導致了二級市場投資者信仰的崩塌。
但無須悲觀,市場化的創新藥行業一直都在自行進化。如今,這一領域便由同質化競爭轉向差異化競爭,進入新的產業周期。
恰逢半年報節點,部分18A企業的“成績單”也佐證了這一點。你會發現,雖然整個潮水退去,但包括小分子創新藥領先者亞盛醫藥在內的部分實力玩家,早已走出內卷,展現上岸潛力。
市場依然身處寒冬。不過,這些突破內卷的實力藥企,終會讓資本市場重拾創新藥行業信心。
/ 01 /
財報驅動價值回歸,投資者正重拾信心
Fast Follow策略之所以會導致投資者信仰崩塌,本質在于兩點:一是創新藥競爭格局惡化,銷售峰值大打折扣;二是出海難度陡增,進一步降低產品商業價值預期。
要想讓市場重拾信心,需要創新藥企們不斷在商業化層面來證明自己。這未嘗不無可能。根據最新披露的半年報,不少18A企業已展現這一潛力。
例如亞盛醫藥,其首個商業化產品奧雷巴替尼就讓人眼前一亮。
在國內市場,奧雷巴替尼目前僅有“治療伴有T315I突變的耐藥性慢性髓細胞白血病”這一小適應癥獲批,但從去年11月底獲批到今年6月底半年多收入已接近1個億(含稅銷售收入9593萬元)。
從這一表現來看,奧雷巴替尼全年銷售額大概率會超過不少券商此前預期。
實際上,奧雷巴替尼不僅只有小適應癥。在慢性髓細胞白血病(CML)領域,尚有很大的開拓空間。
目前,亞盛醫藥便在快速推進奧雷巴替尼的“躍遷”工作。今年7月份,奧雷巴替尼治療一線和二線治療耐藥患者(不局限于是否伴有T3151突變)的上市申請便已獲藥監局受理,并且獲得優先評審資格。
很顯然,隨著適用群體規模的不斷擴大,奧雷巴替尼的天花板也會提高。根據東吳證券預測,若奧雷巴替尼覆蓋慢性髓細胞白血病四大人群,國內銷售峰值有望達到20億元。
另外,奧雷巴替尼還有望實現治療領域“拓圈”。目前,在CML適應癥之外,亞盛醫藥還在全球范圍內推進奧雷巴替尼治療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ALL)的臨床工作。3月份,該適應癥就拿到了FDA授予的孤兒藥資格。
與此同時,奧雷巴替尼針對胃腸間質瘤的適應癥也在同步推進。根據6月份亞盛醫藥在ADCO上披露的數據,奧雷巴替尼在胃腸間質瘤1期研究中展現了良好的安全性,并且在SDH基因缺陷的患者中展現了突出的療效。這也意味著,奧雷巴替尼還有可能成為部分胃腸間質瘤患者的治療新選擇。
未來,奧雷巴替尼治療領域或不會局限在腫瘤。Fred Hutchinson癌癥研究所的臨床前研究發現,奧雷巴替尼對新冠誘導的細胞因子風暴具有治療潛力。基于這一研究發現,奧雷巴替尼未來或有可能成為新冠中重癥患者為數不多的治療手段之一。
“白血病多個適應癥+胃腸道間質瘤+新冠特效藥”,奧雷巴替尼潛在銷售峰值不容小覷。而首個小適應癥商業化極為順利,無疑給了市場更大信心。
奧雷巴替尼更讓人期待的,是其在海外或許能夠很快突圍。目前,亞盛醫藥攜手Tanner Pharma Group啟動了一項“指定患者藥物使用計劃(NPP)”。類似于海南博鰲樂城醫療特區,該計劃將助推奧雷巴替尼為全球130多個尚未獲批上市的國家/地區患者提供用藥機會,也有助于亞盛醫藥實現價值升維,并被視為開啟全球商業化的前奏。
Biotech們的優秀表現,必然會讓市場重拾信心。此次半年報披露期間,不少生物科技公司在發布出色的“成績單”后,二級市場都給予了正向反饋。
或許,醫藥行業已進入“黎明前的黑暗”。
/ 02 /
戰略打法的勝利,執行能力的成功
4年前,港股增設18A企業上市規則的時候,李小加便預測,市場一定會一地雞毛,但也會涅槃重生。因為醫藥大時代,本身就是一個不斷洗牌、不斷重塑的過程。
黑暗終會過去,黎明終將到來。不過,對于國內創新藥公司來說,要想最終脫穎而出無疑需要真正的“硬實力”。
綜合部分蛻變為Biopharma的創新藥企來看,我們不難發現:一家藥企要想突圍,“戰略打法+執行能力”不可或缺。亞盛醫藥奧雷巴替尼的成功便是如此。
奧雷巴替尼之所以銷售超預期,首要原因便是亞盛醫藥頂層戰略的勝利。
首先,其遵循亞盛醫藥從臨床需求出發的差異化定位。奧雷巴替尼是國內唯一獲批的第三代BCR-ABL抑制劑,即在治療攜T315I慢粒患者領域沒有競品,滿足臨床未滿足需求和良好的競爭格局奠定了放量基礎。
其次,奧雷巴替尼在立項之初就定位全球,具有Best-in-class潛力。如下圖所示,奧雷巴替尼針對伴有T315I突變的TKI耐藥的CML慢性期(CML-CP)及加速期(CML-AP)患者的兩項關鍵注冊2期臨床試驗,均展現了突出的治療效果。安全性方面,沒有競品帕納替尼嚴重血栓副反應。
基于較好的治療效果、更好的安全性,奧雷巴替尼在延長患者生命周期的同時,使得患者用藥持續時間增加,實習自身價值的放大。而Best-in-class潛力,恰恰也是其出海有望加速的原因。
對于一家創新藥企而言,戰略貫穿各個運營環節,不僅在公司管線研發層面,還包括商業化環節。在奧雷巴替尼后續商業化環節中,優異的戰略打法體現在兩點:
其一,是與信達生物共同進行商業化推廣,強強聯合。作為最早一批上岸的老大哥,信達生物在腫瘤領域的商業化經驗,是大部分新生代Biopharma不能比擬的。亞盛醫藥和信達生物合作,無疑能夠加速商業化工作推進。
其二,是能夠熟知行業痛點,并精準找到解決之道。一款腫瘤藥物能否快速放量,無非取決于兩個群體的認知度和接受度:醫生和患者。基于這兩點出發,亞盛醫藥的策略是,快速推動奧雷巴替尼進入診療指南和商保,加速產品推廣,提高可及性。
當然,戰略價值能否實現,與執行能力息息相關。正是基于突出的執行能力,亞盛醫藥商業化策略得到了高效地推進。
一方面,亞盛醫藥快速覆蓋CML潛在市場。截至2022年中,公司已進入800家醫院,覆蓋率達到80%。
另一方面,則是快速推動產品進入診療指南和商保工作。4月份,奧雷巴替尼已被納入2022年版《中國臨床腫瘤學會(CSCO)惡性血液病診療指南)》;
隨后又被納入中國抗癌協會《中國腫瘤整合診治指南(CACA)》,從而加速醫生群體對藥物的認識,降低處方難度;在商保方面,截至6月底,公司已覆蓋10個省市34個城市的惠民保,且已有患者受益。
很顯然,“合適的戰略打法+突出的執行力”,是亞盛醫藥等創新藥企崛起的原因,也是未來的看點所在。
/ 03 /
轉型進入深水區,中國創新藥的故事才剛剛開始
在騰籠換鳥的大趨勢下,創新藥大勢不可逆,國內注定會誕生諸多偉大的企業。畢竟生物科技行業尚有眾多新大陸有待實力玩家去發現。
例如,奧雷巴替尼對于亞盛醫藥來說只是一個臨床開發能力和商業化實力驗證的起點。公司后續更大的價值引擎在于細胞凋亡機制靶向藥物研發管線即將開花結果。
所謂細胞凋亡機制靶向藥,指的是靶向蛋白—蛋白之間的相互作用(PPI)的靶點,以達到修復細胞凋亡路徑的一類創新藥,可用于治療癌癥和其他疾病。
因為機制的特殊性,細胞凋亡機制靶向藥物具有單獨成藥和聯合療法潛力,天花板較高。
作為全球這一領域研發領先的公司,亞盛醫藥已構建豐富的管線布局。如下圖所示,亞盛醫藥針對包括Bcl2、IAP及MDM2-p53三條關鍵細胞凋亡路徑推進多個產品臨床,是全球唯一一家在3種細胞凋亡路徑關鍵蛋白領域均有布局的創新藥公司。
與奧雷巴替尼一樣,上述管線均具有較大潛力,最受外界期待的是Bcl-2抑制劑APG-2575。
作為細胞凋亡領域最重要的一個靶點,Bcl-2抑制劑可用于血液瘤和實體瘤的治療,前景較大。并且,全球唯一獲批的產品Venetoclax證實了Bcl-2蛋白的可成藥性。
而APG-2575是繼Venetoclax之后全球層面開發最快的Bcl-2抑制劑,明顯遙遙領先于其他藥企,并且展現“Best-in-class”的潛力。根據其目前披露的多項臨床數據來看,與Venetoclax相比,APG-2575具有療效相當且安全性好的特點。
這也意味著,APG-2575同樣是一款有實力走向全球的潛力重磅產品。的確如此,APG-2575在美國、澳大利亞和歐洲等全球區域,開展了19項單藥或聯合療法Ib/II期,適應癥涵蓋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霍奇金淋巴瘤以及實體瘤等。
上半年,亞盛醫藥也在快速推進APG-2575等重要產品的臨床工作。而這些這些核心管線的后續進展,勢必會成為亞盛醫藥的價值驅動因子。
雖然在這一輪周期低谷中,因為融資窗口的關閉,將導致大部分創新藥企將面臨生存抉擇。但不少玩家依然能夠從容應對。
截至6月末,亞盛醫藥賬上現金資產近17億元,充裕的現金儲備加上后續潛在里程碑款和License out的可能性,無疑能夠支持公司走得更遠。
當然了,亞盛醫藥只是中國創新藥行業持續向上的一個縮影。可以預見的是,在生物科技浪潮持續向上的進程中,國內藥企會書寫更多精彩故事。
不過,這并不意味著創新藥市場又會像過去幾年那樣繁榮。任何時候成功者都只是少數。雖然亞盛醫藥在細胞凋亡機制靶向藥物領域布局順利,實際上這一領域攻堅并不容易,全球范圍內有所進展的企業鳳毛麟角。
經過近幾年市場教育之后,創新藥二級市場的胃口將會變得更加挑剔。或許,短期內很難再出現“普漲盛世”,只有少數優質企業能夠持續受到市場關注。
這,也對投資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投資家網(www.51baobao.cn)是國內領先的資本與產業創新綜合服務平臺。為活躍于中國市場的VC/PE、上市公司、創業企業、地方政府等提供專業的第三方信息服務,包括行業媒體、智庫服務、會議服務及生態服務。長按右側二維碼添加"投資哥"可與小編深入交流,并可加入微信群參與官方活動,趕快行動吧。
賽那德完成超億元B輪系列融資,提升裝卸貨機器人實力
申科譜獲超億元“B+輪”融資,加速產業發展
陜西麥科奧特醫藥完成超億元D輪融資,浙商創投領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