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用冰火兩重天來形容近期的便利蜂,似乎再合適不過了!
“黑天鵝”事件下,實體零售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打擊,如今終于迎來了線下消費的熱潮。
可惜,便利店業態終究還是個“苦”行業。
曾經,鄰家、131、全時等便利店因投入重、盈利難等原因一夜崩塌!
回看便利蜂的發展進程,起步晚、擴張快,2017年首店營業,2021年底門店數便就突破2800家,平均一年新開門店700家,一路高歌猛進,遠超大部分國內外老牌便利店的拓店速度。
按照便利蜂創始人莊辰超的規劃,2023年便利蜂門店要達萬家!
然而到了2022年,便利蜂高速擴張的勢頭便急轉直下,3月份開始全國各地都相繼傳出縮短營業時間或關店歇業,至8月份北京、上海、合肥等城市便利蜂關店規模700多家;
截至今年4月,關店數量已經達到1000家!
從2020年的“高速擴張”,到去年4月份提出“冬眠計劃”開始收縮,再到關店1000家,算法依然無法完全規避食安等問題。便利蜂正在經歷著陣痛!
以“算法”為傲的便利蜂,加劇了人與機器的矛盾,員工擺爛式營業,最后都讓消費者“買單”…便利店黑馬最終落得如此“下場”,究竟是為何呢?
壹
便利蜂又雙叒叕翻車了!
近日,天眼查App顯示,上海便利蜂商貿有限公司江場路店因經營超過保質期的食品,被上海市靜安區市場監督管理局罰款5萬元,并沒收違法所得。
據股權架構信息顯示,該門店的母公司上海便利蜂商貿有限公司,是由北京便利蜂連鎖商業有限公司100%持股,公司的法人代表是便利蜂的副總裁、運營CEO王紫。
此外,今年3月9日,北京便利蜂連鎖商業有限公司旗下的子公司北京創造蜂連鎖商業有限公司也曾遭到行政處罰,處罰原因是該公司銷售的全生物降解購物袋產品摻假或以次充好的問題。最終被罰款5850元;并沒收違法所得5512.39元。
不久之前,北京一網友發文反映,在便利蜂換購到還有半個小時過期的食品。門店工作人員卻不承認門店有任何銷售問題。
便利蜂的“敷衍”,結果就是門店數量不斷衰減:
據界面新聞,2022年4月起,便利蜂在全國范圍內關閉800家門店,其中江蘇、浙江、上海和青島等地關店數量較多;截至今年4月,關店數量已經達到1000家。
去年,便利蜂高級副總裁、運營CEO王紫也曾對外宣稱,便利蜂在內部提出了“冬眠計劃”,讓部分門店、運營、供應鏈等板塊暫時“靜默”,從而最大程度減少損失。
然而,這卻與此前執行董事薛恩遠言猶在耳的擴張計劃反差極大!
彼時,薛恩遠豪言便利蜂2021年要開啟“高速擴張模式”,年底門店突破4000家,到2023年門店數達到1萬家。
當然,此舉也被業內理解為便利蜂想要效仿瑞幸咖啡,用規模換融資的閃電戰打法,便利蜂好盡快赴美IPO,畢竟18個月就成功赴美上市的瑞幸,創業人士無不向往!
貳
提起便利蜂,就如同便利店行業崛起的耀眼新星,創立之初就作為行業的“黑馬”殺出重圍,備受資本的青睞。
便利蜂是由去哪兒創始人莊辰超在2016年12月創辦,他十分推崇門店的數字化管理,曾在演講中稱每一個有人的節點,都會導致整體效率的下降,因此他的理念是用算法來把人給覆蓋掉,從而提升服務的效率。
便利蜂一邊不斷獲取融資,一邊探索出一套由數字驅動的運營模式,快速擴張門店。僅僅用了一年時間門店就突破100家,不到4年,其北京門店就超越日系便利店三巨頭和本土品牌好鄰居。
2017年2月,便利蜂首家線下門店在北京開啟,隨后便獲得了各方資本的青睞:2017年A輪融資;2018年B輪融資;2020年C輪融資…屆時,便利蜂的執行董事長薛恩遠就在2020年底展望未來,稱2021年便利蜂將進入高速擴張的模式,2021年門店數預計突破四千家,2023年預計會達到一萬家,成為中國便利店的佼佼者。
愿景固然美好,但卻事與愿違!
據中國連鎖經營協會發布的數據顯示,截止到2021年年底,便利蜂的門店數量僅為2800家左右。
不僅如此,2022年便利蜂更是關閉了近700家的門店,雖然官方曾辟謠表示,由于疫情影響造成貨物供應不足,內部提出了“冬眠計劃”,讓部分門店暫時保持靜默而已,稍后會逐步恢復營業。
但目前來看,有些冬眠門店,都已然樓去人空,而尚在營業的門店也時常陷入“擺爛式經營”的窘境!
叁
便利蜂擺爛是從去年開始的,2022年3月它向全體員工發郵件宣布取消年終獎,因為疫情導致公司業績未達預期,然后就是大裁員(此時便能理解幾分店員們的心情)。
也是從去年三月份開始,常有網友在網上發帖稱自己家門口的便利蜂縮短了營業時間或者已經關門。
也有不少網友在網上發帖稱,發現無錫、青島等地的數家便利蜂門店關店。一些門店上面寫著:“今日暫別,重逢有時”的字眼。
比起“便利店“,便利蜂更愿意把自己定位為一家數據科技公司。
依靠數字化管理,便利蜂門店通常只配備一名店員,以此節省人力成本,顧客購物則可通過自助收銀機結賬。
作為便利蜂引以為傲的算法驅動代表,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主要是為了幫助店鋪實現標準化管理,突破傳統便利店擴張存在的人才管理、供應鏈精細化運營等制約。
然而,算法驅動如同一把雙刃劍,在提升效率、精細化管理的同時,反過來也亦會成為員工與企業矛盾的導火索;
特別是外部環境一有變化,矛盾便進一步被放大,尤其是算法機器無休無止的運轉下,員工與其矛盾加劇,最終導致人的逃離,原本要給消費者便利的便利蜂反而出現了“便利”缺失。
“一人上班,沒有東西,正在制作”“你去投訴吧,我不怕”,擺爛式營業在便利蜂越來越常見,人手緊缺的背后是公司引以為傲的算法驅動與員工之間的矛盾越來越突出。
便利蜂的“擺爛式”營業,相信去過的人,都聽過類似的員工抱怨和感受過“自己動手”的不便!
肆
盛極一時的便利店黑馬便利蜂花期為何會如此之短?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它的快速跌落呢?
一方面,拓店速度過快,且全是直營,再加上自研系統帶來的高昂人力成本和疫情期間到店客流的驟然下降,資金支持一時難以跟上。
與互聯網行業輕資產不同的是,零售行業本就屬于重資產。便利蜂的全自營模式是業內成本投入最高、最重資產的運營模式。而成本問題是橫亙在所有便利店面前的大山;
另一方面,門店吸引力尚待加強,主要體現在商品的時尚性和獨特創新。
多年來,便利蜂一直面臨著無爆款的問題,一直“跟在別人后面創新”,換言之,便利蜂是什么火就做什么。
在各種趨勢下,便利蜂做過共享單車、自助雨傘、精品咖啡、預制菜包括各種產品,雖說保證了基礎的盈利,但都做著做著就沒了聲音!
據中投產業研究院數據顯示:
2015-2020年,中國品牌連鎖便利店銷售額從2015年的1181億元逐年上升到2020年的2961億元,增速卻從31%逐年下降到6.3%。
據行研數據顯示,2019年之前,國內便利店數量持續增長,2016年、2017年、2018年便利店門店數增速分別為3%、13%和15%,呈上升趨勢。但2019年、2020年的便利店門店數增速即下降為9%和8.9%。
可見在新經濟常態的大環境下,行業內大多數便利店企業進入收縮狀態。
對于現在的便利蜂來說,算法與人之間的平衡才是當務之急。
畢竟,算法之所以被創造出來應該是更好地為人所用,為工作賦能,而不是支配員工的無情“監工頭”和壓榨員工的“鞭子”,不然最終肯定會被人所拋棄,被市場所摒棄…
你覺得,錯過上市窗口的便利蜂,僅靠著直營模式和“算法驅動”又能走多遠呢?
參考資料:
《便利蜂“失靈”》,燃次元
《店員困在算法里,便利蜂不便利》,豹變
《便利蜂算法驅動的商業模式,更需要美好員工》,品牌幾何
《便利蜂仍在冬眠:關店1000家后艱難尋求盈利》,界面新聞
《今年關閉700家店,“便利蜂”還能飛得起來嗎?》,南都周刊
近日,北京市海淀醫院泌尿外科在副院長、泌尿外科專家盧劍教授帶領下,成功應用國產術銳單孔手術機器人系統...
投資家網(www.51baobao.cn)是國內領先的資本與產業創新綜合服務平臺。為活躍于中國市場的VC/PE、上市公司、創業企業、地方政府等提供專業的第三方信息服務,包括行業媒體、智庫服務、會議服務及生態服務。長按右側二維碼添加"投資哥"可與小編深入交流,并可加入微信群參與官方活動,趕快行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