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零碳戰略是一場重塑全球發展格局的系統性變革,實現零碳目標,科技創新支撐、政策統籌引領和產業綠色轉型三者缺一不可。
零碳戰略是一場重塑全球發展格局的系統性變革,實現零碳目標,科技創新支撐、政策統籌引領和產業綠色轉型三者缺一不可。11月24日,“劍橋南京論壇2023——零碳和可持續發展:科學、政策、實踐”,在寧圓滿舉行。
本屆論壇由劍橋大學南京科技創新中心、江蘇省人民政府外事辦公室、清華大學碳中和研究院共同主辦,南京市海外協同創新中心(英國劍橋)協辦。來自劍橋大學、中國科學院、清華大學、浙江大學、南京大學、東南大學等中英一流高校院所的專家學者,中英政府部門及能源、電力冶金等重點行業的低碳先行企業代表,就碳中和進程中政、產、學、研、資要素高效聯通展開深入探討,100多名嘉賓線下與會,2000多名觀眾線上觀看了本次論壇。
加強國際科技合作 助力零碳目標落實
國際合作始終與科技創新緊密交織。論壇現場,江蘇省人民政府外事辦公室副主任楊菁,英國駐華大使館科技創新一等秘書艾莎,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碳中和研究院院長賀克斌,中國科學院學部工作局副局長楊永峰,英國國家科研與創新署(中國處)副主任杜羽菲,劍橋大學終身講席教授、劍橋大學南京科技創新中心學術主任及CEO初大平,出席開幕式并致辭,充分認可“雙碳”趨勢下鞏固國際科技合作的戰略意義。
“科技創新是同時實現經濟社會發展和零碳目標的關鍵環節,國際合作是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必由之舉”,初大平表示,作為由劍橋大學和南京市合作設立的研究機構,中心積極發揮劍橋大學驅動創新的突出優勢,致力促進劍橋大學與南京、與全國開展國際合作。
楊菁強調,當前江蘇正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把高質量發展作為首要任務、綠色生態作為關鍵支撐、“雙碳”行動作為戰略抓手,大力推動發展方式綠色低碳轉型,加快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江蘇與英國在綠色低碳領域合作空間廣闊,作為雙方在科技領域的標志性合作項目之一,希望中心依托劍橋大學深厚的創新基礎和轉化能力,推動國際創新資源與本土需求對接,促進區域科技創新發展,為江蘇與英國在清潔能源領域的合作作出積極貢獻。
艾莎表示,英中均是零碳、減碳科技領先國家,落實巴黎協定1.5℃溫控目標,兩國就氣候變化開展行動尤為重要,目前雙方已在碳捕捉、碳封存和氫能方面強化科研合作,共同朝著碳中和目標勇敢邁進;杜羽菲表示,作為英國研發界最大的公共資助機構,英國國家科研與創新署為中英科研創新界建立牢固聯系,視中國為“建設全球綠色未來”最重要的合作伙伴之一。
楊永峰表示,作為國家科學技術最高咨詢機構,中國科學院學部聚焦國家發展做好咨詢研究,積極與國內外學術機構開展國際交流,攜手在解決關乎全人類共同福祉的重要領域,作出應有貢獻。
賀克斌指出,“雙碳”時代下,世界經濟和產業由對能源的資源依賴型轉向對能源的技術依賴型是大勢所趨,國際合作必要性更為突出,清華大學高度重視“雙碳”工作和多邊合作。
中外經驗互通 夯實政策體系引領
建設一個清潔美麗的世界,是世界各國共同愿景。論壇報告環節,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主任傅伯杰,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咨詢研究院-碳中和戰略研究中心副主任譚顯春,劍橋大學能源政策研究組副主任、嘉治商學院商業經濟學教授邁克爾·波利特等專家學者,就中歐“雙碳”政策與頂層工具設計進行系統分享。
統籌生態環境宏觀視角,基于對四十多年來中國生態修復理念發展歷程、國家與區域生態保護恢復政策與工程的系統梳理,傅伯杰以《中國生態系統保護修復與“雙碳”目標》為題發表演講。
他復盤了2000-2010、2010-2020兩個十年來,我國生態系統在土壤保持、防風固沙、固碳、水源涵養、洪水調蓄、生物多樣性等功能維度的變遷;圍繞中國碳中和路徑,明確“發展復興是硬道理、創新變革是根本出路”的“雙碳”理念,提出了“減排、增匯、保碳、封存”協同并舉、發展新興“脫碳、增匯、產業、生態”經濟的整體思路,強調實現碳中和要“排放端、固碳端、消費端”三端發力,建議以鞏固提升生態系統碳匯為抓手,扎實推進“雙碳”行動。
“全球主要國家‘雙碳’戰略的經驗表明,‘雙碳’政策要系統設計、系統推進,同時強化技術創新和資金保障,”圍繞《中國碳達峰碳中和進程及政策框架》報告主題,譚顯春進一步分析到,“中國構建了碳達峰碳中和‘1+N’政策體系,其中‘1’包括《關于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見》、《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作為頂層設計,起到統領作用;‘N’包括各重點領域、行業實施方案,以及相關保障性政策、法律法規。這些政策共同構成了我國推動碳達峰碳中和的戰略措施組合拳。隨著‘1+N’政策體系的不斷完善,相關政策措施的不斷落實,中國的‘雙碳’工作已經進入實操階段。”
聚焦歐洲政策實踐,波利特就《歐洲碳排放交易體系(EU ETS)最新進展及對中國的啟示》發表主旨演講。他介紹了歐洲碳排放交易體系(EU ETS)擴展到供暖和交通領域、引入碳邊界調整機制的價值,并探討歐洲碳排放交易體系的變化對中國氣候政策及碳市場的意義。
深化學科對話 科技支撐零碳愿景
科技對實現零碳與可持續發展的支撐作用,貫穿于基礎研究、技術研發、應用示范全流程。論壇現場,針對零碳研究多學科、多交叉的特點,中外高校學者就熱門技術進行精彩探討。
作為唯一含碳的可再生能源,生物質資源量豐富,可實現對化石燃料在原料端和燃料端的“雙替代”。論壇現場,教育部長江學者、東南大學能源與環境學院院長肖睿,就《“雙碳”背景下生物質高值化利用的思考》進行主題報告。
針對當前生物質轉化忽視生物質結構特點,轉化技術單一、工藝流程長、經濟性差等瓶頸,肖睿主張利用生物質特有結構制備高附加值的化學品和燃料,實現短流程高值化利用和協同轉化提效。他重點介紹了團隊構建的生物質高值化利用新體系,該體系以為工業或家庭提供的零碳生物能源、材料和化學品為體系基座,按照經濟價值和技術難度,逐層發展生物質基含氧液體燃料、生物柴油、生物航油、生物質基高值材料,平臺化合物與大宗化學品,乃至藥品、化妝品等,打造生物質高值化利用的金字塔。
英國皇家工程學院院士、劍橋大學氣候治理中心主任和凈零中心科研主任肖恩·菲茨杰拉德,以《重新冰凍南北極》為題,重點探討通過改變太陽輻射、操縱海冰等干預措施,防止極地冰層不可逆轉的災難性流失的技術可能性與不確定性,了解公眾對地球工程領域的態度。
以《應用于低碳制造的先進電化學技術的現狀和前景》為題,劍橋大學化學工程和生物技術系電化學教授阿德里安·費希爾,分享了電化學技術為制造業脫碳帶來的龐大機遇。
電化學工藝推動制造業脫碳的核心思路,在于通過電解技術高效率地降低碳足跡。這種理想脫碳技術的巨大機遇,集中在電(光)化學合成、混合熱電聯產燃料電池的開發,以及新型高選擇性電催化能源材料的生產方面。“約96%的制成品中,含有國際上生產的 70,000 多種化學品中的一部分,迅速使這一‘難以消減’的行業去碳化任務緊迫,這也成為減緩全球變暖的關鍵一步”,費希爾剖析道,“我們亟需以更去中心化的方式實現生產制造,以更綠色的方式生成電力生產燃料,推進工藝替代”。
清華大學碳中和研究院副院長、能源與動力工程系教授王哲,以《碳中和與能源系統轉型,和一種在線測量技術》為題,聚焦清華大學能源治理多邊合作項目,分享該校關于建設由人工智能技術支撐的“面向碳中和的新一代能源系統”的構想,并講解相關在線碳測量技術革新。
國家杰青、浙江大學能源工程學院常務副院長羅坤,從跨學科創新平臺建設和科技成果角度,介紹了浙江大學在能源技術領域的突出優勢。
南京大學環境學院教授朱文磊,就《尋找高性能催化劑用于二氧化碳催化轉化》,分享電催化反應設計與調控技術的新進展。
立足資源稟賦 實踐產業綠色轉型
堅持綠色、低碳、循環、可持續發展之路,產業實踐是最終落點和檢驗尺度。大型能源和大宗工業品企業如何打開節能減碳的新局面,形成契合自身實際的可持續發展路線圖?中國企業綠色發展如何與國際同頻共振,共享低碳機遇?來自產業的嘉賓們,詳實闡釋中國經驗和高耗能、高排放、難脫碳行業的企業轉型范本。
立足我國以煤為主的能源賦存和能源消費結構,國家能源集團科信部一級業務總監、原主任李全生系統解讀能源企業低碳發展之道。聚焦規模能源清潔技術、清潔能源規模化技術、能源系統智能化技術等能源轉型關鍵技術,國家能源集團筑牢科研根基,成果豐碩。
在李全生看來,依托產業結構優化和技術創新實現節能,是能源綠色發展的優先手段;清潔高效開發利用煤炭資源,是能源安全轉型的保障;推進煤炭與新能源融合發展,是構建現代能源體系的新路徑;大力發展新型能源、加快能源轉型是長期目標;通過終端用能電氣化減少化石能源的終端利用排放,是能源綠色發展的重要抓手;碳匯和碳捕集利用與封存,則是綠色發展的托底手段。
面對高載能大宗工業品企業客觀存在單位能耗和碳排放量高的問題,鄂爾多斯電力冶金集團董事長張奕齡,分享行業低碳發展解決方案。
張奕齡介紹到,緊抓工業低碳化的金鑰匙——技術創新,注重“產業投資+科技創新”雙輪驅動,鄂爾多斯電冶集團探索出以自然資源產地轉化為基礎、多能互補電力能源為中樞,支撐低碳高品質硅基合金、新型綠色化工和三廢環保利用,上下游產業互為轉化增值的清潔循環產業模式。他總結到,碳中和將促進高載能工業企業從“成本最低”進化成為“綠色成本最低”,頭部企業具備逐步實現從規模化向技術化的晉級條件,關鍵在于推進立足行業和企業稟賦的科技研發工作。
論壇尾聲,中關村創藍清潔空氣產業聯盟主任、聯合國WIPO GREEN中國城市加速項目國家協調官解洪興,分享了聯合國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可持續技術交易所(WIPO GREEN)的中國城市加速項目,支持城市攜手應對綠色挑戰。
向“綠”而行,共赴“零碳”未來。作為中英開展科技合作、推進產業化創新的載體,劍橋大學南京科技創新中心投身綠色低碳領域的科研產業化和國際交流工作,繼去年“劍橋南京論壇2022——碳中和帶來的國際合作和創新機遇”線上研討會的良好反響,持續以劍橋南京論壇為載體發起綠色議題,積極鏈接政府、學術、產業創新要素,提供科研與成果轉化協同的全鏈條對話平臺,為全球“雙碳”、“凈零”愿景擘畫合作藍圖。
3月26日晚間,天齊鋰業(002466.SZ)發布2024年年報,數據顯示,公司全年實現營業收入13...
3月26日,通用環球醫療集團有限公司(股份代碼:2666.HK,以下簡稱“環球醫療”或“公司”)公布...
消費者權益保護教育宣傳是提升消費者金融素養、防范金融風險的關鍵舉措,更是企業履行社會責任、彰顯社會擔...
本次會議聚焦RWA資產數字化的前沿實踐,邀請來自行業內的重磅嘉賓共同探討數字資產新生態,為開拓價值互...
近年來,隨著中國外賣市場的蓬勃發展及政府對塑料污染的治理力度不斷加大,植物纖維餐具市場的發展空間進一...
在老酒市場規模持續提升、千元價格帶重構高端白酒格局、光瓶酒逆勢增長的浪潮中,舍得酒業憑借“老酒+名酒...
作為全球領先的智能終端企業,TCL實業攜多款創新產品亮相展會,并憑借全面的技術創新和產品實力,一舉斬...
投資家網(www.51baobao.cn)是國內領先的資本與產業創新綜合服務平臺。為活躍于中國市場的VC/PE、上市公司、創業企業、地方政府等提供專業的第三方信息服務,包括行業媒體、智庫服務、會議服務及生態服務。長按右側二維碼添加"投資哥"可與小編深入交流,并可加入微信群參與官方活動,趕快行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