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提案”引發的恐慌,還在蔓延。
“提案”引發的恐慌,還在蔓延。
1月25日,美國眾議院議員提交的《生物安全法案》草案版本中,藥明康德、華大基因、華大智造等國內企業被提及;美國參議院近期亦有一項類似的法案草稿被提出。
如果這些議案被通過,那么美國政府資助的醫療機構,將會被限制使用被提及公司的產品和技術。因此,“提案”不可避免引起國內資本市場的恐慌。
上周五(1月26日)下午,藥明康德、華大智造等公司股價大跳水;周一(1月29日)相關公司股價繼續下挫。
如果說,上周五大跌,是市場因為不知情的恐慌而引發的踩踏事件;那么,周一相關公司股價繼續下挫,又是因為什么?
畢竟,就目前來看,上述“提案”很難落地,已經是一個相對清晰的答案。
/ 01 / 一出黑色喜劇
雖然上述“法案”名稱唬人,但卻不是美國出臺的實質性政策,僅僅只是一項國會提案。
就美國制度來看,提案可以暢所欲語,但要想落地并不容易,不僅費時費力,并且通過率不高。
如下圖所示,學者張騰軍統計發現,在第117屆國會第一會期,共有251項涉華提案,但只有2項成為法律,通過率不到1%;第116屆國會這一比率為5%。
當然,費時費力、通過率不高,并不是我們可以放棄擔憂的理由。畢竟,在投資領域,再小的黑天鵝,都是我們需要注意的事項。
只是,上述提案大部分內容,實在過于“荒誕”。在這份所謂的《生物安全法案》中,存在諸多低級別的事實性錯誤。
例如,該提案提出的“藥明康德已獲得‘軍民融合精選混合型證券投資基金’投資”,實際情況只是:在二級市場,有相關的軍工基金短暫持有過藥明的股票,2000股和15500股……
而提案中涉及的與基因安全的相關內容,更是無厘頭。
例如,“提案”中談到,“華大與軍方合作收集百萬無創產前檢測數據改善人口質量”。在現實中,這大概率指NIPT(無創產前基因檢測)。
的確,NIPT檢測需要檢測相關基因數據,也是以改善人口質量為目的,但卻與軍方無關。
尷尬的是,全球對NIPT檢測最重視的國家是美國。2020年9月,美國婦產科醫師學會發布新指南,將NIPT的檢測范圍,從存在風險或年齡超過35歲的孕婦,擴大到所有人群……
另外,在提案中,美國政客更是邏輯感人地搞起了“連坐”,稱“華大智造”是華大基因的子公司,因此也是“有罪論”。
實際上,華大智造的業務,并不涉及數據安全,其只是一家測序設備提供商。
簡單理解,在基因測序產業鏈中,其只是賣水人,并不參與挖礦的過程,由華大智造提供的設備產生的數據,都是由客戶自行保管。
如果從吹毛求疵角度出發,測序設備理論上也存在數據泄漏的可能。但截至目前,并沒有證據表明華大智造出售的設備存在安全漏洞。
令人尷尬的是,全球基因測序巨頭、美國企業Illumina,卻因為數據安全問題丑態百出。
2022年,FDA、CISA共同曝光了Illumina多款設備存在安全高危漏洞;2023年,在國內藥監局的要求下,Illumina召回了277臺測序儀,原因正是這些設備存在網絡安全隱患,導致儀器無法生成正確結果或產生數據安全風險……
上述低級別錯誤,只是提案的冰山一角。
本質上,這些法案,只是在美國大選的特殊時期下,“內行政客”提出的“外行提案”,核心是為了博取更高的流量、關注度。
美國一些政客通過放大中美矛盾,轉移或是吸引注意力不難理解。
表面是為民做主,背后全是政治算盤。更何況,該提案的牽頭人之一邁克·加拉格爾,并沒有生物技術背景,其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反華政客。在海外媒體眼中,“加拉格爾是個煽動家,一心想借中國問題出名”。
當然,作妖的不只是邁克·加拉格爾。
只能說,在當前這種特殊而又復雜的環境中,“黑色喜劇”可能會經常上演。
/ 02 / 影響需要辯證來看
當然,市場或許焦慮,在當前復雜的外部環境下,目的類似的“正經”提案可能會最終獲得通過。屆時,這些企業仍會受到影響。所以,當前這些公司股價下跌,本質上是提前反映了預期。
的確,外部環境極其復雜,類似“正經”法案落地不無可能。但即便如此,對于涉及其中企業有何影響,仍要辯證來看,核心原因在于兩點:
第一,部分生物科技企業的核心技術并不依賴于美國。
以華大智造為例,其核心技術并不受制于人,是全球唯二能夠自主研發并量產從Gb級至Tb級低中高不同通量的臨床級基因測序儀企業之一。截至2023年9月30日,公司已取得 389 項境內專利與347項境外專利。
并且,在核心技術持續創新的基礎上,華大智造已建立自主可控的源頭性核心技術體系。在核心原材料方面,包括測序酶物料及測序dNTP物料等,都已經實現自產自供
因此,華大智造的業務經營,不會受到相關不利政策因素的影響。
第二,部分生物科技企業的美國業務占比并不高。
仍以華大智造為例。2023年前三季度,公司美洲區業務收入只有1.01億元,占總收入比重不過5.8%。
顯而易見,公司前三季度的高增長(測序儀業務同比增長31.49%)與美洲區業務關聯度不大。即便遭遇極端黑天鵝,也不會影響華大智造當前的成長邏輯。
那么,這是否又會影響其未來的增長邏輯呢?對于國內生物科技行業來說,出海已經是必選項。答案,依然是否定的。
首先,即便法案“落地”,也只會影響美國聯邦政府資金的采購業務。
對于大部分生物科技企業來說,這一影響并不會太大。
還是來看illumina,客戶群體極為豐富,包括學術機構、政府實驗室、醫院、bigpharma、biotech、商業分子診斷實驗室和消費基因組學公司等。
政府機構并非illumina唯一客戶來源,也不是推動其業務增長的核心主體。因此,即便遇到最糟糕的情形,同樣是生產銷售基因測序設備的華大智造,在美國地區也不會受到太大影響。
其次,部分生物科技企業的出海“增量”,不局限于美國。
由于起步較早,產品可及性及公眾普及率更高等因素,美國的確是基因測序設備及耗材的主要市場。
但凡事都有兩面性。經過長周期的增長,美國測序儀器增量市場已經相對有限。這一點,從Illumina展現疲態的美國收入增速,能夠窺探一般。
從這一角度來說,歐洲、亞洲、非洲等國家地區,反而存在較大的增量需求。目前來看,歐洲、亞洲等國家對基因測序的重視程度在增加。
例如,1月24日,英國健康安全局就發布了名為《UKHSA 病原體基因組戰略》,提到了病原基因組對健康領域特別是疫情防控領域的巨大貢獻,以及對于未來發展的構想。該戰略的出臺,將會推動基因測序儀市場規模的增長。
而上文提及的華大智造,面向的就是全球市場。
2023年,歐洲專利局裁決結果顯示Illumina的EP3002289專利無效,該結果表明公司在曾涉及專利訴求的國家如土耳其、葡萄牙、奧地利、羅馬尼亞、芬蘭、希臘、匈牙利、比利時、丹麥等區域不受到EP3002289專利限制。
至此,公司大部分涉訴國家和地區的業務拓展將不再受到影響,有利于進一步打開歐美等重要國際市場,拓寬公司全球業務覆蓋范圍。
并且,公司也在歐洲、亞太等地區也做好了業務拓展的準備。
目前,華大智造已經在新西蘭、塞爾維亞新設2家子公司支持本地業務發展,并且在德國、美國、澳大利亞等地新建制造基地、客戶體驗中心等并投入使用。在亞洲,華大智造于韓國與BMS合作共建客戶體驗中心也已經投入使用。
而根據財報,前三季度,華大智造在中國大陸及港澳臺地區實現收入10.83億元,占整體收入的比例接近50%,與此同時,公司大中華區業務依舊保持著高速的增長,同比增長21.19%。
也就是說,華大智造的增量來自于全球。不管遭遇哪種極端環境,其都能有效避免增長停滯的風險。
/ 03 / 遭遇極致錯殺之后
只是,相比于華大智造業務拓展進度的穩健,市場的表現卻走出了反方向。不管是藥明康德,還是華大智造,股價依然大幅下跌。
或許,這讓投資者充分感受到, "市場短期是一臺投票機”。一家公司的股價短期走勢是混沌的,可能會受到多方面因素影響,而不僅僅取決于價值。
就當前來說,港股、A股的信心極其脆弱。1月份以來,在諸多因素的影響,以及雪球等結構化產品的影響下,進入了持續的下跌通道。
在這一背景下,上周五引發的大跌,或許會引發一系列連鎖反應,在短時間內難以得到消除。
但長期來看,市場必然會是一臺稱重機。只要企業的核心價值不變,短期的股價下跌,則意味著機會。
可以看到,在經歷一系列黑天鵝之后,部分國內生物科技企業的估值已經不高。
就拿華大智造來說,其市銷率已經接近Illumina。這并不合理,尤其是后者近兩年因商譽減值種種因素,業績表現并不佳。
對于華大智造,2023年無疑是變局之年,行業在經過三年的極速躍升后,回歸到常態化的穩健狀態。盡管公司短期承壓,但各項利空已出盡,無論是是裝機量還是客戶及生態圈拓展,以及其與Illumina專利和解后國際拓展加速,都為公司成長提供確定性。
投資的本質是預期藝術。價格圍繞價值波動,好公司遲早會兌現邏輯。
在悲觀的市場環境下,戰略做多有競爭力的龍頭,勝率和賠率都不差,相信未來會得到市場的嘉獎。
尤其是,當前監管對于市場倍加呵護,以及部分生物科技企業展現的業績韌性,勢必會逐步打消價格歧視。
極端的下行行情,往往也能造就令人震撼的“大反攻”。那么,在生物科技行業,會出現這樣的故事嗎?
敘利亞軍方29日發表聲明說,敘政府軍當天在敘西北部地區與反對派武裝和極端組織繼續發生大規模交火,造成...
據新華社,以來自東南亞的太陽能產品低于生產成本價格在美銷售為由,美國商務部日前宣布擬對相關國家光伏產...
投資家網(www.51baobao.cn)是國內領先的資本與產業創新綜合服務平臺。為活躍于中國市場的VC/PE、上市公司、創業企業、地方政府等提供專業的第三方信息服務,包括行業媒體、智庫服務、會議服務及生態服務。長按右側二維碼添加"投資哥"可與小編深入交流,并可加入微信群參與官方活動,趕快行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