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專注于自主神經檢測和干預技術的銳盟醫療,完成數千萬人民幣的A輪融資,本輪融資由紫金港資本繼續領投加注,好一多等產業資本跟投。本次融資資金主要用于增加研發投入,自動化生產線建設等。
全國首創的CAN功能多參數檢測系統
2023年1月,銳盟醫療的首款產品R6000拿下心臟自主神經檢測設備領域在國內的第一張醫療器械證。該產品的臨床用途包括:心臟自主神經功能檢測與評估、糖尿病并發癥風險評估、心血管疾病分析評估(眩暈、體位性低血壓等)。主要適用于糖尿病患者,高血壓、高血脂癥、肥胖癥人群,阿爾茲海默癥、癲癇患者等人群。銳盟R6000采用全球多學術組織推薦的金標準檢測方法——CARTs反射試驗和事件性HRV心率變異性分析,實現了檢測流程的標準化、智能化、可穿戴化以及與用戶的高交互性。與目前傳統的手工檢測相比,銳盟R6000解決了對檢測人員專業度高度依賴的問題,極大地節約了人力,并大幅縮短檢測時間(從2小時縮短到30分鐘),提高了檢測效率。此外,R6000技術上的標準化確保了檢測數據的準確性和重復性,有望在臨床檢查和研究上推動心臟自主神經檢測的普及化。
每10個糖尿病患者中有6個患病,死亡風險高
以糖尿病患者人群為例,糖尿病心血管自主神經病變(DCAN)是一種常見的糖尿病并發癥,因為其發病率高、致死風險高,是危害最大的并發癥之一,而同時又因為其隱蔽性高,導致糖尿病患者最容易忽視。我國成人糖尿病患者達 1.41 億人,40% 的糖尿病患者都存在某種類型的自主神經病變,可累及心血管、消化、泌尿生殖等系統異常。《糖尿病神經病變診治專家共識(2021年版)》提到“一項納入2048 例糖尿病患者的研究發現,中國人群心臟自主神經病變(cardiac autonomic neuropathy,CAN)在 T1DM 和T2DM 患者中的患病率分別為 61.6% 和62.6%。”,且多在糖尿病病程的后期顯得突出。在伴自主神經病變臨床表現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5年死亡率達50%,其中心臟性猝死占28%。Sivieri R等也報道1型糖尿病患者自主神經病變會導致QT間期延長,進一步引起致命性心律失常而發生心源性猝死。
在前期患者中,經研究發現,同時伴有IFG和IGT的糖尿病前期患者中CAN的患病率可達11.4%,CAN的危害在于其可增加糖尿病腎病、心血管疾病及死亡風險,患者的病死率高,因此其早期識別與防治意義重大。《糖尿病神經病變診治專家共識(2021 年版)》指出,糖尿病神經病變的危害巨大,但目前尚無針對糖尿病神經損傷的特殊治療手段。此外,糖尿病神經病變早期的臨床表現常較隱匿、易被忽略,待臨床作出診斷時,其往往已處于不可逆階段。因此,積極預防和早期干預糖尿病神經病變尤為重要。《中國2 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 年版)》指出,所有 T2DM 患者確診時和 T1DM 患者診斷 5 年后,應進行糖尿病神經病變篩查。隨后至少每年篩查1 次。(B)
從早期篩查到干預治療,再到智慧管理
目前針對糖尿病神經病變的病因和發病機制治療包括控制血糖、營養神經、抗氧化應激、抑制醛糖還原酶活性、改善微循環等;一些中藥也可以用于糖尿病神經病變的治療。糖尿病自主神經病變仍然缺乏有效的病因學治療,治療的重點仍然在于改善臨床癥狀。(摘自《糖尿病神經病變診治專家共識(2021 年版)》)糖尿病自主神經病變缺乏長時間、大樣本的臨床研究,主要原因之一是缺乏有效高效的診斷評估工具。銳盟R6000 有效的解決了臨床這個痛點,同時也開辟了CAN 診療的科研方向。目前,銳盟醫療已和多個三甲醫院合作自主神經調控干預技術開發,通過生物電神經調節控制技術+中醫針灸技術實現對患者的自主神經調控干預,服務人群也從糖尿病患者延伸到高血壓、心衰患者。
“我們在實驗中發現,臨床一貫的治療方法可能存在誤區,比如一患者因心動過速長期服用β受體阻滯劑,也確實壓低了心率,但用我們的R6000設備檢測后發現患者其實是副交感神經的功能受限,也就是說,對這個問題的處理不應該是壓制交感神經,反而應該是提高副交感的神經張力。”創始人籍濤博士提到,“我們的產品也是一個有效的科研工具,希望能小小推動自主神經研究的發展。”
2024年,銳盟R6000將啟動100+公立、民營醫院的入院,并與多個高端體檢中心達成合作,通過多個渠道觸達患者,實現CAN早期篩查的普及化。R6000的小顆粒單元已經實現了可穿戴化和數據上云,未來能快速適用于多個智慧醫療場景,例如院內醫療穿戴云監護、社會化醫療云監護預警、遠程干預治療、專病慢病管理系統、院前急救監護系統等。紫金港資本看好銳盟R6000的先發優勢,期望銳盟醫療立足于CAN早篩技術,推動自主神經病變干預治療新技術的研究,實現糖尿病并發癥、心衰等專病領域的智慧診療和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