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寂已久的港股市場,終于迎來了久違的振奮。
美的集團,這個家電界的航母,近日再次震撼登場,高調宣布港股IPO進程。這一次,它瞄準的是高達270億港元的巨額募資,目標直指9月17日的香港聯交所主板掛牌。
隨著掛牌日期的臨近,美的集團不僅準備刷新年內港股IPO募資紀錄,更將成為今年港股市場上最為矚目的焦點。
這一舉動,標志著美的離香港上市又近了一步,也預示著一場資本盛宴即將拉開帷幕。
根據公告,美的集團計劃發行約4.921億股,預計募集資金高達270億港元,這一規模有望成為自2021年京東物流上市以來香港最大規模的IPO。這不僅刷新了港股市場的記錄,更是讓整個家電行業為之側目。這樣一家企業,憑什么能成為今年最大的IPO?答案在于它強大的市場地位。2023年,美的集團在全球家電市場份額高達7.9%,在家用空調、洗衣機、冰箱等領域都位列全球前三,更是中國內地最大、全球前五的商用空調提供商。據招股書顯示,美的已連續9年躋身《財富》世界500強榜單,并在全球擁有超過19萬名員工。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的報告,美的集團在家用空調、洗衣機、冰箱以及廚電及其他家電領域的市場份額分別達到了23.7%、14.2%、10.5%以及6.0%。同時,按零售額計算,美的集團在這四個領域亦位列全球前三,市場份額分別為21.1%、12.5%、7.7%以及4.6%。不僅如此,美的集團的業務遍布全球200多個國家和地區,擁有33個研發中心、43個主要生產基地。美的集團的財務實力,自然是其敢于在港股市場大展拳腳的底氣所在。翻開美的集團的半年財報,數字足以讓人眼前一亮。根據其最新的半年報顯示,美的集團在2024年上半年實現了營業總收入2172.74億元,同比增長10.30%。更為驚人的是,其歸母凈利潤高達208.04億元,同比增長14.11%。這一穩健的增長勢頭,意味著美的集團平均每天獲利高達1.14億元。這樣的盈利能力,不僅展示了美的集團在行業中的霸主地位,更是對其多年來在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的最好證明。在半年報亮眼的背景下,美的集團即將開啟的港股IPO之旅,更是備受關注。這不僅是對美的集團實力的一次全面展示,更是對資本市場的一次強勢進軍。這樣的業績表現,無疑證明了美的集團強大的盈利能力和穩健的財務狀況。那么,既然不缺資金,美的集團為何還要選擇在這個時候赴港上市呢?這背后,美的集團的真正意圖是什么?是為了資金嗎?顯然不是。從財報數據來看,美的集團的營收和利潤近年來一直穩步增長,現金儲備也相當充沛。隨著全球化的加速推進,家電市場的競爭也日趨激烈。在這個背景下,美的集團自然不會錯過這一歷史機遇,需要更多的資金來支持其全球擴張的野心。而港股市場作為一個國際化的資本平臺,無疑為其提供了絕佳的跳板。早在2013年,美的集團就已經在深交所成功上市,成為了A股市場的一員。如今,再戰港股,構建起“A+H”雙融資平臺,這不僅是戰略上的一步大棋,更是美的集團全球擴張雄心的體現。這一戰略舉措,不僅能夠拓寬美的集團的融資渠道,增強其資金實力,還能提高其在國際市場的知名度和影響力。通過“A+H”雙融資平臺,可以讓美的集團在資本市場上如魚得水,實現資源的最優配置。在A股市場,它可以利用國內市場的巨大潛力,鞏固家電領域的領導地位;在港股市場,則可以吸引國際投資者的目光,提升公司的估值和股票流動性。作為一家全球化的科技集團,美的集團需要在全球范圍內進行資源配置和市場拓展。港股IPO將幫助其更好地融入全球資本市場,提升國際競爭力和影響力,加強國際化運營能力。面對家電行業激烈的競爭和不斷變化的市場需求,美的集團需要不斷創新和轉型升級。通過港股IPO,公司將獲得更多的資金支持和資源整合機會,以應對這些挑戰。與此同時,美的集團的港股IPO還贏得了眾多基石投資者的青睞,包括中遠海運、比亞迪、TCL、睿遠基金、IDG資本等知名企業和機構,這些重量級合作伙伴的加入,不僅為美的集團的港股之旅增添了不少信心和底氣,還與其在戰略層面形成了緊密的合作關系,預示著未來在多個領域的協同發展和市場擴張。國內家電市場已邁入“紅海”階段,行業競爭日趨激烈,美的集團在全球家電市場趨于飽和的背景下,僅靠國內市場難以支撐其長遠發展。事實上,美的所面臨的困境并非個例,在家電行業中,海爾、格力等家電巨頭也都面臨著類似的挑戰。這些企業在過去都曾經歷過高速增長,但隨著市場環境的變化,它們也不得不面對增長放緩、利潤下滑等問題。在存量時代,為了應對這些挑戰,家電企業紛紛開始探索轉型之路,尋找新的增長點來維持其持續發展。海爾通過打造智能家居生態圈,實現了從傳統家電制造商向智能家居服務商的創業板。格力則通過加大研發投入,進軍高端裝備制造領域,尋求新的增長點。全球家電市場的飽和,預示著一場重新洗牌的開始。對于美的而言,這意味著必須進行深刻的轉型,以適應市場的變化和消費者的需求。為此,美的進行了多元化的探索。從家電制造到智能家居、工業技術、樓宇科技、機器人與自動化,甚至是金融、健康科技。希望通過轉型,能夠在全球市場中占據一席之地。近年來,它不是在擴張,就是在擴張的路上。從德國的庫卡到日本的東芝,再到意大利的Clivet,美的集團的購物車,裝滿了全球的優質資產。2016年,美的集團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將德國工業機器人巨頭庫卡收入囊中。這一舉措,不僅讓美的集團在機器人與自動化行業站穩了腳跟,更是其全球化戰略的關鍵一步。同年,美的集團又將日本東芝家電業務收入麾下。這一收購,不僅豐富了美的集團的產品線,也為其在家電領域的技術實力增添了重磅砝碼。意大利中央空調企業Clivet的收購,進一步提升了美的集團在歐洲及全球大型中央空調市場的占有率和相關技術實力。此后,美的集團的收購步伐并未停歇。2017年對以色列高創公司的收購,為美的在運動控制和自動化解決方案領域再添一筆。這些收購不僅豐富了美的的產品線,也為美的帶來了先進的技術和管理經驗。更重要的是,它們幫助美的快速打開了海外市場,縮短了其在全球化過程中的學習曲線。2022年,美的集團的全球戰略已經取得了顯著成效,國外營業收入達到1426.45億元,同比增長3.63%,公司建立起了以美國、巴西、德國、日本、東盟為突破口的全球戰略,展望未來,美的集團已經設定了明確的海外擴張“小目標”:到2025年,公司計劃將海外銷售收入提升至400億美元,力爭在全球市場的份額達到10%。在東南亞,美的志在成為市場的領頭羊;而在北美,目標是躋身前三甲。這樣的擴張策略和目標設定,無疑將使美的集團在全球家電行業中的地位更加穩固。但頻繁的收購,也引發了外界對其是否盲目擴張的質疑。有人點贊說是明智之舉,也有人搖頭覺得是盲目擴張。人們擔心美的集團是否能夠在短時間內消化這些收購,避免出現消化不良的問題。收購海外品牌雖然可以快速提升美的集團的產品線和技術實力,但也可能導致公司的管理混亂和資源浪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