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牽一絲而塑萬形,以順勢之柔,成就東方之美。花絲鑲嵌作為中國細金工藝的代表,背后承載著豐厚的歷史價值與文化價值。
牽一絲而塑萬形,以順勢之柔,成就東方之美。花絲鑲嵌作為中國細金工藝的代表,背后承載著豐厚的歷史價值與文化價值。2025年4月18日紫禁書院內,由北京故宮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主辦的“一城一非遺”項目系列活動之北京站——“鏨古鑄今 一絲萬象——花絲鑲嵌傳承創新座談會”成功舉辦,來自不同領域的數十位專家學者齊聚一堂,開展花絲鑲嵌傳統技藝與現代創新的對話。
(“一城一非遺”花絲座談會)
出席本次座談會的嘉賓包括原故宮博物院副研究館員趙桂玲、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院學術院長孫冬寧、文化策展人韓德昌、花絲鑲嵌技藝傳承人杜建毅、中央美術學院教授張凡、“一城一非遺”項目發起機構潮宏基珠寶有限公司總經理蔡中華。會議上半場聚焦“鏨古”,從館藏文物的寓意解讀,到文化展覽的現代回溯;下半場著眼“鑄今”,探討時代浪潮下手工藝的不可替代性、品牌力量對非遺活化的賦能。
(座談會嘉賓從左到右為:周新、孫冬寧、趙桂玲、韓德昌)
座談中,趙桂玲老師以故宮博物院藏金銀器的工藝為引,帶我們進入宮廷花絲的奇珍世界——“花絲在檔案資料中大多被稱為累絲”,像金累絲嵌松石壇城、金累絲嵌寶石七珍八寶、金累絲花囊等,每一件都很精致。文化體現方面也都是吉祥、長壽、福祿等傳統題材。孫冬寧院長以東方美學的基因密碼定義其價值,他提出非遺未來發展的三個關鍵詞——生態化、數字化、情感化,并強調“善用文化工具,營造文化場景,催生文化生態”。正如其所言:“既要挖掘非遺的歷史內涵,更要賦予其時代活力。”
(座談會嘉賓從左到右為:周新、張凡、杜建毅、蔡中華)
杜建毅老師坦言“這54年,只做了這一件事情”,半個世紀的時間里,他始終與花絲為伴。“花絲和鑲嵌是兩件事,我一直在想,怎么讓他們更好地結合在一起。”張凡教授,以學者的敏銳膽魄,為花絲鑲嵌注入當代美學靈魂——從風雨橋中提取中式建筑韻律,從山水畫中捕捉留白意境,“我就一直在想,能不能用花絲做一些自己和朋友都真正喜歡的東西”張凡如是說。文化學者韓德昌以策展人的視角,主張通過光影裝置與沉浸式敘事,讓觀眾觸摸到工藝的溫度,“我們會站在觀者的角度,重新去看這個工藝”。
(潮宏基珠寶總經理蔡中華)
最后,“工匠和工人有很大的區別,工匠是用心的,工人是用手而已”蔡中華總經理分享道,“傳統是過去式,但傳承傳統是正在進行時。真正的傳承,在于讓非遺融入時代,讓技藝走進生活;讓非遺符合時代需求” 。
現場還從花絲工藝的經典工具、傳統紋樣,體現精湛技藝的傳統作品,以及融合現代美學與傳統工藝的當代藝術品三個方面進行展出。花絲嵌寶如意是傳統的吉祥之物,寓意吉祥,鏨花細致,鏨有“壽”字、仙鶴、祥云、蝙蝠等,傳達順心如意、事事皆如意的美好寓意。融合現代設計宜古宜今的鳳舞琺瑯花絲扇運用花絲勾勒細膩扇紋,配以琺瑯靈動流彩,有著精工絕技、宜開宜合的傳統外形。現場共計展陳50余件精美展品,系統性地呈現了花絲鑲嵌的八大核心技藝,也為到場的嘉賓們呈現了栩栩如生的花絲設計演變歷程。本次活動由潮宏基珠寶有限公司特別支持。
(座談會現場展出花絲藏品)
作為花絲鑲嵌現代傳承的領軍者,潮宏基的參與讓這場對話更具實踐深意。從搶救性保護瀕危技藝,到推出開創性創新的現代花絲首飾;從搭建花絲手工坊,到培育新生代匠人、興建臻寶博物館;從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走向上海時裝周巴黎時裝周的T臺; 潮宏基以商業智慧構筑非遺活態傳承的生態閉環。
一路走來,從孤軍奮戰的踽踽獨行,到現在見證雨后春筍般涌現的非遺參與者,潮宏基始終在堅持著,堅持做一個破局者,做一件難且正確的事。這恰是潮宏基的愿景——讓傳統技藝從“遺產”變為“資產”,在人文、藝術與商業的共振中,為非遺注入“活水”,找到屬于品牌的東方解法。
投資家網(www.51baobao.cn)是國內領先的資本與產業創新綜合服務平臺。為活躍于中國市場的VC/PE、上市公司、創業企業、地方政府等提供專業的第三方信息服務,包括行業媒體、智庫服務、會議服務及生態服務。長按右側二維碼添加"投資哥"可與小編深入交流,并可加入微信群參與官方活動,趕快行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