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資本對機器人賽道的熱情已燃至沸點。
資本對機器人賽道的熱情已燃至沸點。
資本對機器人賽道的熱情已燃至沸點。 剛剛結束的6月,港交所迎來年內超密集的一輪IPO沖刺,僅單月就迎來20?多家企業扎堆排隊聆訊,資金涌入、項目集中、情緒高漲。僅最后一周,就有數十家企業同步推進上市進程。扎堆沖刺背后,既是窗口期臨近收緊的集體自救,也是市場情緒轉暖的逆周期下注。 但相比起這些扎堆搶跑的選手,一家由清華學霸創辦的機器人賽道企業,卻明顯跑得更快、更狠。6月中旬,北京極智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極智嘉)才剛剛獲得IPO備案批文,短短10天后,便火速通過港交所上市聆訊。如果一切順利,它將在7月正式掛牌,成為全球首家登陸資本市場的“AMR倉儲機器人第一股”。 而在過去,它低調地支撐起全球超過40個國家上千家倉儲中心的物流效率,是沃爾瑪、耐克、豐田這些巨頭們看不見卻離不開的技術底座。 當多數機器人企業仍在實驗室與商業化之間掙扎時,這家中國公司已悄然拿下六個“全球第一”,服務63家世界500強,向40國交付5.6萬臺機器人。其招股書披露的24億年營收、31.4億訂單規模,更創下港股ToB機器人企業新高。 圖源:招股書 一 機器人賽道的熱度還在持續升溫,但風口之下,并非所有故事都能順利落地。站在風口上的極智嘉,也面臨著屬于自己的考題。 雖然其所在的AMR倉儲機器人賽道正受到市場熱捧,客戶結構和全球份額也足夠亮眼,但其盈利模型、市場結構以及估值預期等關鍵點,仍然存在一些現實挑戰。成立以來,公司一直處于大規模投入階段,近三年累計凈虧接近10億元。盡管2024財年已明顯收窄虧損,接近盈虧平衡,但盈利基礎仍未完全穩固。 公司目前以直接銷售與渠道銷售為主,分別占比66.8%和32.9%,合計已達99.7%,這說明其收入模式已相對成熟,具備一定規模化復制能力。然而,作為一家以技術驅動為核心的硬科技公司,極智嘉仍處于高投入擴張期,持續的研發支出、海外拓展、供應鏈建設等方面帶來不小資金壓力。2024年其研發費用仍高達2.8億元,在尚未實現規模盈利的情況下,如何平衡擴張節奏與盈利能力,依舊是一道現實難題。 畢竟,資本市場從來不只看風口,更在意兌現能力, 尤其在面向大型客戶時,高度定制化部署雖是行業共識,但對交付能力和服務體系提出極高要求。極智嘉憑借本地化響應與全球交付,在行業內具備稀缺優勢,但這也意味著更重的資源投入與更復雜的項目管理。一旦協同節奏受擾,依然可能帶來毛利波動與執行成本上升。換句話說,即便已建立清晰的商業模型,距離真正跑通、形成高效閉環,仍需時間打磨。 與此同時,其高度依賴海外市場的營收結構,也存在潛在不確定性。極智嘉70%以上的收入來自海外,沃爾瑪、DHL、豐田、耐克等國際巨頭皆是其客戶,這本是中國機器人企業少有的全球化優勢。但在當前復雜的外部環境下,這種收入構成,也意味著更高的地緣風險暴露,一旦出現外部環境擾動,必然對其營收穩定性帶來壓力。不過,海外倉加速建設正成為跨境鏈路重塑的新趨勢,反而為倉儲機器人企業打開了更多增長通道。對極智嘉而言,全球供應鏈重構背后既有波動,也蘊藏新一輪擴張空間。 更大的不確定性,來自資本市場對其估值的預期。根據招股書,本次IPO最高定價對應估值或將高達280億港元,市銷率遠超傳統制造企業,甚至高于部分AI公司。這背后反映的,是智能物流機器人行業的高成長性、技術壁壘與全球擴張潛力,尤其極智嘉已實現核心技術的規模化落地,這種商業兌現能力,是其獲得估值溢價的核心支撐。但也正因如此,高估值之下資本的期待門檻,被抬得更高,一旦營收增速不及預期、利潤釋放不連續,其估值體系依舊可能面臨調整。 換言之,今天搶得了“全球AMR第一股”的頭銜,不代表明天就能穩坐行業龍頭的寶座。如果成長故事講不下去,資本的耐心也不會無限續命。 從趨勢來看,機器人正從“風口”走向“窗口期”,技術能力之外,誰能更早建立商業閉環、在全球客戶側形成壁壘,誰才可能真正拿到入場券。搶在這個時點登陸港股,既是利用風口之舉,也是在與時間賽跑。但資本市場最終買單的,是結果,而非概念。 換句話說,極智嘉此刻搶得“全球AMR第一股”的頭銜,僅僅是開始。真正的難點在于,如何撐得起資本市場給予的高期待,講出一個穿越周期的增長故事。這不僅是一場科技企業的沖刺,更是時間與兌現力的較量。 這場賭局,資本已經下注,接下來該它給出結果。 二 當下的機器人熱度,已然不亞于當年新能源。 在AI加速滲透、自動化產業鏈持續擴張和人力成本攀升的多重催化下,資本的方向發生劇烈切換,正迅速從消費互聯網退潮,轉而押注實體科技的下一輪周期。而機器人,無疑是這場轉向的核心。在機器人這一賽道。優必選、越疆科技等上市企業股價持續攀升,云跡科技、仙工智能等新銳密集遞交18C上市申請,形成一波“機器人IPO潮”。 特別是2024年以來,這一趨勢愈發明顯,從政策推動到技術迭代再到應用落地,多股力量疊加帶動機器人賽道迅速升溫。以華為、阿里、京東為代表的巨頭紛紛下場,發力押注于人形機器人、智能搬運和末端配送,激活垂類生態。而產業鏈中游的核心玩家,也迎來估值重塑。尤其是物流AMR自主移動機器人這一子領域,因其商業化路徑清晰、落地周期短,被視作率先進入收割期的細分方向。 與工業機器人相比,AMR面向的并非封閉產線,而是具有不確定性與異構結構的真實環境,技術門檻更高,但一旦突破,更容易形成壁壘。極智嘉作為全球AMR龍頭,自然被推到風口浪尖。連續六年全球出貨領先,累計交付5.6萬臺機器人、服務全球超800家客戶、海外收入占比超七成……這些亮眼數據背后,是投資者對于“下一個AI贏家”的集體投射。 從資本角度看,在AI投資逐步走向深水區、AIGC話題熱度邊際遞減之際,機器人尤其是AMR這樣的具備商業閉環雛形的方向,正成為“AI兌現力”的首場戰役。 換句話說,在這個行業逐漸逼近驗證期的階段,極智嘉的數據、客戶結構與出貨規模,恰恰滿足了市場對“確定性”與“高成長性”的雙重偏好,這才是為什么極智嘉站在了這個賽道風口的核心位置。 三 正是在這樣的宏觀敘事中,極智嘉選擇在此時叩響港交所大門,背后并非僅僅是順勢而為,更是節奏壓力下的主動出擊。 特別是在機器人賽道競爭白熱化、資本窗口逐步收窄的當下,每一個頭部玩家都在盡可能壓縮融資周期、強化市場話語權,而極智嘉此時的沖刺動作,某種程度上是其所處位置與行業周期的映射。 一方面,來自行業對手的壓力,正日益加劇。以海柔創新為代表的國內競爭者,早在2024年就以115億估值入選《2024·胡潤全球獨角獸榜》,而海外的Locus Robotics、Exotec等玩家也依托本地市場加速擴張,賽道正進入資本與速度雙重博弈的階段。極智嘉憑借交付能力與國際化布局率先突圍,已穩居全球AMR龍頭地位,但行業從未等人,任何領先優勢,都可能在資本撬動下被迅速削弱。 另一方面,極智嘉自身也存在不小的資金壓力。盡管2024財年營收突破24億元、毛利率回升至34.8%,但公司至今尚未盈利,近三年凈虧合計近10億元,且研發費用率仍高達20%以上,現金流捉襟見肘。雖然虧損率已連續四年大幅收窄,2024年經調整EBITDA虧損縮小至0.25億元,經調整凈虧損率也已降至3.8%,接近盈虧平衡,但這也意味著企業正處在盈利臨界點,對資金的敏感性更高,賬面現金的持續消耗,難以忽視。 而在技術驅動型公司的戰略思維下,其研發投入始終維持在高位,2024年研發費用超過2.8億元,這種高研發、重資產的業務模型天然對現金流極其敏感,盡管公司以直接銷售和渠道銷售為主,但在涉及規模交付、大客戶部署與技術支持環節,前期資源投放仍重,對流動性與財務彈性提出實質性挑戰。 在當前一級市場整體募資環境趨冷,頭部基金出手更為謹慎、周期更為拉長的背景下,試圖依賴VC/PE續輪融資維持擴張,現實上已越來越難以匹配業務節奏。赴港上市,幾乎成為當前情況下少有能夠短期內快速兌現資金供給的路徑。 當下,極智嘉本次以硬科技標簽沖關,本身就具備一定的市場話題度與制度優勢。而從時點選擇來看,2025年6月恰逢一波科創企業扎堆上市的窗口期,政策預期相對友好、市場流動性改善跡象初顯,這種“早掛早占坑”的思路,某種程度上也是對先發優勢的延伸保護。 如果說行業風口是公認的,那么如何在風口中爬得更穩、飛得更高,才是真正能決定下一階段勝負的要素。 而在這一點上,極智嘉顯然不打算再等。
自2018年起,極智嘉RaaS已成功賦能多場電商大促活動,憑借機器人的靈活配置、系統的可靠性和超強的...
投資家網(www.51baobao.cn)是國內領先的資本與產業創新綜合服務平臺。為活躍于中國市場的VC/PE、上市公司、創業企業、地方政府等提供專業的第三方信息服務,包括行業媒體、智庫服務、會議服務及生態服務。長按右側二維碼添加"投資哥"可與小編深入交流,并可加入微信群參與官方活動,趕快行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