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估值腰斬,車企何去何從?
估值腰斬,車企何去何從?
不到兩年半時間,極氪的估值神話轟然崩塌。 從A輪融資的130億美元的巔峰,到如今私有化估值不足70億美元,極氪的市值縮水超60億美元(約435億人民幣),經歷了近乎“腰斬”的斷崖式下跌。 7月15日,吉利汽車一紙公告震動資本市場:以23.99億美元代價全資收購極氪,完成中國新能源歷史上最激進的戰略回調。而這距離極氪登陸紐交所僅僅過去70天,這場閃電私有化的背后,是吉利對極氪業務掌控野心的集中釋放——持股比例將從62.8%升至100%。私有化的決絕姿態,揭示了吉利在新能源戰場上的戰略急轉彎。 這場震驚新能源汽車圈舉動,從表面上看是吉利集團內部的整合,更標志著中國汽車產業估值體系的重塑,傳統車企的生存法則正在被改寫。 一 時間撥回2023年2月,那是極氪的高光時刻。完成7.5億美元A輪融資后,其估值一舉站上130億美元。寧德時代、越秀產業基金等明星資本紛紛入局,榮耀時刻至今仍然被標記在極氪的官網,這一場高點接盤也正宣示著彼時資本市場對新能源汽車的狂熱追捧。 然而,蜜月期轉瞬即逝。 2024年5月,極氪以21美元發行價登陸紐交所,僅籌資4.41億美元,開局便顯疲態。截至7月17日,其股價報收29.76美元,總市值約76.24億美元。若按私有化每股26.87美元的價格計算,市值進一步縮水至約68.8億美元,相比A輪高點蒸發近半。 為何在短短兩年半內,吉利對極氪的態度發生180度大轉彎? 有證券從業者一針見血地指出:私有化的核心目標在于“消除少數股東的決策障礙”。吉利在公告中坦陳:“部分持股可能導致優先事項不一致,阻礙產品組合優化。”當外部資本與母公司戰略方向產生摩擦時,吉利選擇了“收權”而非妥協。 實際上,此次私有化行動并非孤立事件,而是吉利汽車近年來對資源整合的迫切需求。 回顧過去十年,新能源汽車市場經歷了劇烈的變革:新勢力造車企業的涌入、傳統車企的業務拆分、互聯網巨頭的跨界參與,用“百舸爭流”形容車圈的繁榮再不為過。 當市場滲透率突破破50%、競爭進入“存量爭奪”階段時,這種過度分散的品牌戰略布局也就間接成為發展掣肘。研發資源分散、供應鏈協同的效率降低,品牌認知也極度分散,這正是吉利提出“回歸一個吉利”戰略的底層邏輯:真正的競爭力來自核心能力的極致沉淀,而非品牌數量的簡單疊加。 整合戰略并非一時興起,而是早有鋪墊:2024年11月,吉利汽車宣布優化極氪與領克的股權結構,正式拉開"聚焦核心"戰略的序幕;2025年2月,領克正式成為極氪的非全資子公司,被視為吉利《臺州宣言》落地的關鍵一步;而從5月提交私有化要約到7月簽署合并協議,則將整合推向更深層次。 行業觀察人士指出,完成合并后,吉利汽車的戰略執行力、創新動能及盈利能力有望進一步提升,尤其在“智能新能源”核心賽道上,資源整合將形成更強的聚焦效應。 二 作為吉利高端智能新能源板塊的標桿,極氪承載著換電技術、浩瀚架構、智能座艙等核心技術的商業化落地,數據顯示,2025年上半年極氪累計銷量達90,740輛,僅用44個月便達成豪華純電領域50萬臺量產下線,刷新行業速度。 吉利汽車作為集團最成熟的上市平臺,通過全資控股極氪,不僅能消除內部資源內耗,更可實現“科技創新能力”與“制造體系優勢”的深度融合——前者提供智能化、電動化的前端創新,后者輸出成本控制、規模化生產及全球化的后端支撐。這種“1+1>2”的協同效應,正是資本市場最看重的“戰略確定性”。 同時,統一的服務網絡和品牌策略,也能夠提升整體作戰效率,減少內耗,避免重復的研發投入。合并后,吉利汽車將完成對燃油、純電、插電混動、醇氫電動等多動力形式的完整布局,同時覆蓋主流、中高端及豪華汽車市場,全方位提升綜合競爭力與企業價值。 從現實來看,這場私有化舉動,更像是吉利在新能源領域的一場聚焦戰力的“緊急手術”,當前全球新能源汽車競爭已進入深水區,企業需要更敏捷地整合資源。上市公司的透明度要求可能成為戰略包袱,私有化則提供了“關起門來練內功”的空間。 有受益者,就有失意者。 在這場私有化方案里,最尷尬的莫過于A輪投資者。寧德時代、越秀產業基金等機構在130億美元估值高點入場,如今卻面臨私有化價格(26.87美元/ADS)與成本線的巨大落差。如果以2023年2月認購價計算,這些投資者賬面浮虧可能接近40%。 更令人擔憂的是,這些重要股東的具體持股變動情況,在相關公司的公開報告中均未明確披露。高位接盤的投資者,正默默吞咽著估值泡沫破裂的苦果。他們的沉默,是市場對極氪乃至中高端電動車賽道信心波動的真實寫照。 極氪估值的劇烈波動,向整個新能源汽車行業投下一枚深水炸彈: 曾經依賴融資輸血、追求估值膨脹的模式早已難以為繼。而2023年的130億估值的高光時刻,如今看起來更像是一場透支預期的資本盛宴。 即便相關數據顯示,極氪在2024年實現了46.9%的總收入增長,(達759.13億元),但與此同時也面臨著高達64.24億元的凈虧損,側面也暴露了瘋狂的規模擴張下盈利能力存在嚴重失衡,市場已從“看故事”轉向“算利潤”。 這場私有化的戰爭實際上從側面也釋放出一個強烈的信號,那就是在如今的價值重估的市場環境下,單打獨斗的戰略難以存活,只有通過資源整合降本增效,打造一個協同的生態,才是成為頭部車企戰略的必然選擇。當新能源汽車混戰的潮水退去,集團作戰能力才將成為新能源車企新的護城河。 三 極氪的私有化,是吉利在新能源棋局中的一步險棋。它既是對過去估值泡沫的修正,也是對未來殘酷競爭的未雨綢繆。 目前,中國汽車行業呈現品牌分散化特征。據行業統計,市場存在超過100家整車制造商及上千個汽車品牌。2024年銷售數據顯示,國內銷量領先企業年銷量達427萬輛,約為全球頭部車企銷量的50%。行業平均單車利潤維持在1.5萬元水平,較國際領先企業存在提升空間。這種市場結構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產業鏈議價能力的提升。 在技術研發領域,隨著電動化和智能化轉型深入,行業研發投入持續增加。值得關注的是,智能駕駛等前沿技術領域存在研發方向趨同現象,行業估算重復研發投入年規模達百億元級,可能影響技術突破效率。 市場競爭層面,2016至2019年間在售乘用車型數量增長55%,新能源汽車新品上市頻率顯著提升。多品牌競爭環境下,價格策略成為重要競爭手段。 如今,極氪私有化或許能解決當前的盈利困局,但徹底解決頑疾仍是未知數。市場的最終審判,只取決于產品競爭力和盈利能力的“真槍實彈”。 對于吉利而言,將極氪徹底納入懷中只是開始。如何高效整合技術資源、優化產品矩陣、實現領克、銀河與極氪的錯位競爭與協同增效,并在全球市場殺出血路,才是真正的生死考驗。 極氪的估值過山車,為所有新能源玩家敲響了警鐘:當資本的光環逐漸暗淡,唯有實打實的創新、效率和盈利能力,才能支撐企業穿越周期,贏得終局。私有化只是手段,能否在整合中重生,才是極氪與吉利新能源未來的真正謎題。
2月18日,馬斯克旗下AI公司xAI發布了被稱為“地表最聰明AI”的Grok 3,而坐在C位的居然是...
當地時間2月20日,國際權威財經雜志《亞洲銀行家》在日本東京舉辦2025亞洲銀行家國際卓越零售金融獎...
為填補這一巨大缺口,多方都在積極探索。高校紛紛增設AI相關專業課程,企業也加強與高校的產學研合作,加...
投資家網(www.51baobao.cn)是國內領先的資本與產業創新綜合服務平臺。為活躍于中國市場的VC/PE、上市公司、創業企業、地方政府等提供專業的第三方信息服務,包括行業媒體、智庫服務、會議服務及生態服務。長按右側二維碼添加"投資哥"可與小編深入交流,并可加入微信群參與官方活動,趕快行動吧。
珂睿科技完成“Pre-B輪”融資,數千萬資金注入制造領域
南方元生物獲數千萬元A輪融資,推動止血技術產業化
云荒新材獲毅達資本數千萬元 pre-A 輪融資
磐動電氣Pre-A輪融資,投資方為藍圖創投